既然基辛格在发言中提到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周恩来就给基辛格补起了历史课:“中美人民友谊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被讨论了。”他回忆道,早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他就对美国记者说:“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
周恩来总理给美国大使夹菜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随后不久,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于1955年8月1日正式开始。然而,这场持续15年的会谈没能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实质问题。
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基辛格博士所认为的会谈的“官方”性质,“而是在于是否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这是关键”(FRUS, 1969-1976, Volume XVII, p365.)。 周恩来的一番话意在提醒基辛格,长久以来中美关系的僵持、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拖沓不决,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没有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他接着对基辛格此次来华的两个目标评论道:“你的第一个目标同你的第二个目标相连,因为你的第二个目标是进行预备性的会谈,以拉近我们的基本立场,使问题更易于解决。”(FRUS, 1969-1976, Volume XVII,p365.)
尽管中方在会谈中始终强调不会为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设定前提条件,但这句话不难让基辛格掂量出周恩来前言后语之意:在台湾问题上向中方交待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是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必要成果,即“互惠原则”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