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该遗址出土的大量砖、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来看,它们沿袭了关中地区战国时代板瓦、筒瓦上流行的纹饰和工艺,即与战国秦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的制法、形制和纹饰相同。有学者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出土秦瓦的研究指出,“秦瓦纹饰变化较大,总的趋势是绳纹越来越粗,纹饰越来越草率,春秋时期无论是板瓦还是筒瓦均饰细密的纹饰,交叉的居多。”
历史学者魏效祖先生则明确提出,“战国朝代的秦瓦,瓦面都用细绳纹。”据此推断,该夯土台应为战国时代建筑遗存。
考古学家比较了战国朝代的邯郸赵王城宫城中的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燕下都东城的武阳台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齐临淄城宫城的桓公台宫殿建筑遗址、湖北潜江龙湾楚国章华台高台宫殿基址群等,认定上天台建筑遗址中的夯筑土台属于战国时代流行的高台宫殿建筑。
历史曾载秦有五苑,但秦上林苑的范围,到宋代的学者已经很难说清楚了。然而,秦阿房宫前殿建于秦上林苑之中,这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三辅黄图》又载:“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代上林苑范围“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根据以上文献所说的范围,上天台遗址均在其中,,它无疑是秦汉上林苑的一部分。
李毓芳说,考古发掘资料进一步说明,该遗址为战国朝代的高台建筑遗址,也就是说上林苑遗址在战国时代已经修建,这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秦都咸阳战国朝代是否已有上林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使我们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该建筑遗址作为阿房宫上天台的讹传。
磁石门不属于阿房宫的建筑磁石门(上林苑六号)建筑遗址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2000米(位于三桥镇武警工程学院内)。相传当年秦始皇“累磁石为之”,故称磁石门。作为类似现代的安全检查门,它一是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门时以磁石的吸铁性能使隐甲怀刃者不能通过;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神奇,使其惊恐却步,不敢有异心,故亦曰却胡门。
为揭开关于磁石门神秘传说的真相,阿房宫考古队于2007年3月对该建筑遗址进行了勘探(密探)和试掘。
考古学家仔细考证了该遗址出土的大量板瓦和筒瓦的制作工艺,认定该遗址建筑的时代亦应为战国时期。
在该建筑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表面为斜粗绳纹的板瓦和少量表面为中粗绳纹、内面为布纹的筒瓦,及纹饰较粗的瓦当残块等,这又说明了该建筑遗址同样沿用到了汉代(西汉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