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当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争斗不休,所以大部分欧洲人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只是斗争的一个新产物。虽然刺杀事件在发生的当天并没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是在那个夏天的星期天之后不到一个月,它就变成了一个导火索,把欧洲各大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争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领土等方面存在大量矛盾,各种秘密条约的签订将相关势力分为轴心国和盟国两大阵营,进一步激化了矛盾。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定用战场上的胜负来梳理混乱的局面,于是有意无意地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导致武装冲突在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爆发。然而,在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演变成一场战争的事情,后来会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萨拉热窝暗杀事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已经被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弄得四分五裂,而1914年6月奥匈帝国默默无闻的王储遇刺只是这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里,欧洲列强分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主要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非常密切,但却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很难就巴尔干冲突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一隐患而充满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当局势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德国试图与英国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但两国的友谊在1888年威廉二世国王继承王位后变得更加糟糕。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战舰,这无疑挑战了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国逐渐对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寻找海外殖民地产生了警觉。
三。联盟竞争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三年后,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联盟中,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国和奥匈帝国会支持;而意大利则表示,在俄工业大学奥匈帝国时期将保持中立。另一方面,1894年法俄结盟,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条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凯撒·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颇为恼火,俄国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争端,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定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时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疑很容易被军国主义利用,这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明显。鉴于先攻为强,后攻必吃亏的共识,竞争中处于对立的各国纷纷摩拳擦掌,抢占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两头作战的考验,于是不得不在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法俄军队进入战场之前率先发起进攻。大战前的那些年,所有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但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切是从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的一群孤独无名的夫妇被刺死开始的。
四。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当时正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进行正式访问的费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1906年,这一曾经由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被并入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一吞并并不被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和本土国民所承认。暗杀是由Garrino Pinlinxip领导的一小群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进行的。如果是这个团队独立行动,事情应该在他们被抓后就告一段落了。但很明显,既然他们在塞尔维亚策划了这次行动,塞尔维亚的秘密组织当然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费迪南大公谋杀案中扮演了帮凶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即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通过收购波斯尼亚有计划扩张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会变得更加强大,这将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日渐衰落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出于地缘政治目的,也很可能在山东奥匈帝国的斯拉夫人中制造更大的动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