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电影(甲午海战电影完成)原创历史追忆2021-05-03 17:33:00
1994年,韩国东学党揭竿而起,日本趁机出兵入侵韩国。之后,甲午战争爆发。1958年,日本以此为题材拍了一部电影《天皇、皇后与中日战争》。
电影处处透露着日本对清廷的蔑视。一个日本兵就像“超级战士”,一个人突破清军重兵把守的大门!
洋务运动后清军战斗力真的这么低吗?再来看看甲午战争,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甲午战争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教科书上介绍的甲午战争,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本和清廷在陆地上还有一场激战。
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中国大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过去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谈判在国际上逐步废除。日本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1894-1895年中日战争
虽然以西乡隆盛为首的武士起义仍在中国爆发,但很快被日本政府镇压下去。随着国内反对势力的消灭,国际社会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浪潮,于是日本很快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危机不断出现。最主要的矛盾是,日本是一个岛国,不仅自身资源匮乏,而且国内市场有限。日本急需打开外部市场倾销商品。
所以对外发动战争逐渐成为日本朝野乃至民众的共识!
于是,日本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就是占领朝鲜半岛和台湾省;第二步,占领东北和外蒙古;第三步,灭中国!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王朝抵挡不住起义军的攻势,被迫向宗主国清朝求助,而日本认为这是吞并朝鲜半岛的好机会,于是以保护日本侨民为由,出兵定居朝鲜半岛。
数百名朝鲜普通平民夜间携带武器闯入日本大使馆和日本侨民聚集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日本决定“赌上自己的国运”,与清廷一战。在日本的蓄意挑衅下,日清矛盾迅速激化。
清廷官员
但清政府并不想与日本开战,所以对日军蓄意激化矛盾的行为视而不见。
日本政府也假意接受清廷的协议,表面上同意双方撤军,暗地里却增兵。这个时候清政府开始从国内撤军,一味的松口。
毛主席曾经说过:“和平因妥协而消亡,和平因斗争而存在。”清廷的退让,带来的只是日本人的鄙视。
19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突袭朝鲜首尔,随后控制了朝鲜“亲中派”国王李希,解散了朝鲜政府,拥戴李希的生父李昌为“摄政王”。事实上,日本军队控制了朝鲜。
在日军的建议下,李昌宣布与清朝断绝关系,委托日军驱逐仍驻扎在朝鲜半岛的清军。这样,日本政府就有了和清廷开战的借口!
7月25日,日本海军袭击清廷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其实整个甲午战争并没有真正持续多久,分为陆战和海上决战。
中日海战
日本海军袭击清军运兵船后,陆军也袭击了驻扎的清军营地,向北开往平壤。8月,平壤之战爆发,这是日本政府的电影《天皇、皇后与中日战争》的背景。
当时整个日本社会氛围极度“右翼”民间要求与清朝开战的呼声不断,而当日本政府真的宣战时,以天皇的名义发布征兵令,日本民间“欢呼雀跃”。
此时,电影的主人公也接到了皇帝的“圣旨”,要求他拿起武器,为帝国的生存而战,于是“超级战士”带着枪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平壤之战中,由于清军守城,日军久攻不下,公见此情景,感到万分焦虑,于是独自跑出战壕,攻打平壤。
进攻途中,清军不断向他射击,但子弹都被他一一躲开,顺利来到城门。
他赤手空拳爬上城墙,在城头与清军的守卫激战,只见他像一个“超级战士”一路狂奔,防守的清军节节败退。
他从城头进攻到城门,只是打开紧闭的城门迎接外面进攻的日军入城,然后率领日军追击溃逃的清军。平壤之战以日军的大胜而告终。
整部电影充满了对清廷的蔑视,但实际上,在平壤战役前期,进攻的日军曾一度遭到清军的压制和反击。但由于清军指挥部怕死,来不及下令决战,导致清军错过战机,以致遭到日军伏击,惨败。
中日海战
虽然清军战斗力低下,但洋务运动之后,清军的军备实际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清朝还是被西方列强公认的“东方强国”,清廷的海军更是号称“远东第一,世界第八”。
众所周知,甲午战争从爆发到结束,都是日军以偷袭的形式发动的,因为当时日本政府不敢轻易开战。9月17日,也就是平壤失陷的第二天,海战爆发,日本海军率先进攻北洋海军。
在这场海战中,只能说日军的“运气”更好。第一枪打中了北洋水师的旗舰,海军提督丁受重伤。之后北洋水师群龙无首,我行我素,但即便如此,黄海海战的战损仍高于清军。
其实这个时候,制海权还在北洋水师手里。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李鸿章下令弃战护舰,全军退入阿哈瓦,使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制海权,能够与陆军进行联合作战。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后,将清军赶出鸭绿江,赶回关外“老家”。
与此同时,海军也开始攻击岸上的堡垒。在强大的炮火攻击下,清军的岸上堡垒被一一摧毁,而一直在规避的北洋舰队却始终在执行李鸿章的命令,结果被港内的日本海军全军覆没。
从此,甲午战争落下帷幕,日军入侵旅顺,制造了中国第一血案——旅顺惨案!
当时旅顺只剩下几百个孩子,其余的都被屠杀了。旅顺成了空城!
旅顺惨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日本拍摄的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日本天皇善待清军战俘,皇后拉拢战俘,给他们“安家费”。
面对战场上的惨败,清廷提出和谈,日本政府接受了,但要求是李鸿章要当谈判代表,必须来日本谈,于是清廷强迫七十多岁的李鸿章去日本和谈。
在和谈中,日本的代表伊藤博文极其嚣张,提出了一系列条件。李鸿章全部拒绝,谈判陷入僵局。李鸿章返回使馆休息时,被一名日本“爱国”青年开枪击中,面部受伤。
伊藤博文见此,担心李鸿章借故离开日本,日本的要求无法满足。
于是,他强迫负伤的李鸿章出席会议,并稍作让步。在被慈禧要求尽快结束战争后,李鸿章签署了这份极其屈辱的《马关条约》。
这个条约的签订,让西方列强充分认识到清政府的软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