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新浪微博和腾讯朋友圈。到底是什么导致博客走下神坛?
首先,微博的制作成本低。在互联网快速停滞的时代,人们更喜欢容易的设备,也更喜欢承受或获取碎片化的静态和常识。曾经,人们可能会在博客上简明扼要地阅读,普通的念白三更喜欢一句话的一段。再次,越来越多的图文异化模式使人们形成了看图不看墨的习惯。因为画面的轮廓表达的更直观,消除了人的笔墨向图形的转换过程。而当本质需求用墨水表达的时候,不喜欢简洁的用户更关心的是只有40字的微博。事实上,人们通常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写澄清文章。既然大纲缩减为40字的文章,为什么还要用更多的笔墨来讨论?
第二,微博比博客更有互动性和体验性。因为微博是一种即时揭秘的静态,夹杂着很多随意的想法和静态的保留,大纲让更多的人去体验别人的保留,让更多的人知道我自己之外的保留。微博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博客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第三,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取代了笔墨。在博客脱离媒体的时期,每个人都是作者。从古至今,人们只能在博客上发笔墨,但近十年来,随着手机的停滞不前,人们在拍摄视频和照片后,愿意传播和分享自己的视频和照片,从而诞生了大量的UGC平台。优酷,大家,豆瓣,知乎等。已经成为用户经常访问的地方,微博与这些平台合作后,可以非常方便地分享这些网站的静态。
四、微博大V和企业平台的进入。这也是微博没有一个人只有两个的地方。其实这一点和第二点差不多。人们可能会在微博上看到名人预定的一面,感受到没有名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处理处罚不力也成了王思聪和范冰冰的戏码。但是这种隔空喷的场景,在博客里很少见到。即使像方和韩寒这样的人物在博客上遭遇,从新的结尾还能看到多少概要?
第五,对自己需求不满意的安全感。微博很快就利用前面的几点让人了解了这个平台,这个平台的黑与透明可能在国内起到了经典的感染作用。人回家,第一次打开微博,看看现在的热点,就能成为第一梯队拿到最新的静态。所以一个自我看到狗咬人的新闻,第一次发到微博上,很多人都会转载,而电视新闻、报纸新闻等传统媒体第二天就会报道这种特殊的静态。人们自然会使用这种揭示和再现便利的设备。这个和QQ空间有差距。QQ用户虽然多,但读者少,被熟人看到有技巧,静态封锁。一条怪狗咬人的新闻,只有几十个人在谈论它的时候才能看到,放到微博上几百万人也能看到。
不,博客还是微博,特定时期的产物。虽然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极其普及,但产品升级从未停止,每一个互联网从业者都要居安思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