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人们一个假象,感觉曹操对郭嘉要比荀彧评价高呢?这是与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造成的。
曹操的失落来自于郭嘉的早逝
郭嘉死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是年38岁。这一年,曹操53岁,荀彧45岁,而曹操活着的最大的儿子曹丕是21岁。在曹操看得上的谋士当中,郭嘉年龄最小,他是想让郭嘉将来辅佐下一代的,所以曹操才会说:“平定天下的事完毕了,我想以后事托付给他。”没有想到郭嘉却短命而亡,这不能不令曹操遗憾而感叹。也就是说,郭嘉的早逝,让曹操平添了一份失落。
曹操的失望来自于荀彧的失误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他们还来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曹操本来兴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宁国家,他应当秉承忠贞的诚意,谨守退让的笃实品格。君子应当从德义上爱人,而不是像你们现在所倡议的这样。曹操从此内心里对荀彧很不满意。正赶上讨伐孙权,曹操就把荀彧调到谯县劳军,乘机把他留在了军中。曹操进军到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因此忧郁而死。
荀彧是不是真的认为曹操会永远拥戴汉献帝?这事恐怕很难说。因为从建安二年开始,曹操就不再参见汉献帝,汉朝的一些制度在改变,不是曹操的所有汉朝的官员也是被杀的杀,被免的免,对于这些,荀彧根本就没有提出异议。
为什么他会反对曹操称王呢?有可能的原因是:荀彧认为这不是曹操的意思,而是董昭等人的献媚之举?因为实际情况也是,曹操第二年才受封魏公。如果真是这个原因,这应该是荀彧最大的失策,也是曹操的失望所在。
也正是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才造成了人们的错觉,曹操更看重郭嘉。
实际情况时,曹操因为对于荀彧的失望而心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是曹操很难释怀的(心不能平)。在这种心情的促使下,死后的荀彧是很难再让曹操有更多的言辞“拔高”的,何况,曹操已经给予荀彧很高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