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百科 > 河姆渡时期是什么时候 河姆渡文化遗址介绍

河姆渡时期是什么时候 河姆渡文化遗址介绍

2020-11-04 23:46:55 来源:金风故事网

  河姆渡消失之迷

  河姆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氏族聚落生活遗址,其发展的轨迹是两千年。但奇怪的是,考古学家并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河姆渡文化的突然消失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种种猜测。

  1998年的一次洪灾,给研究者带来灵感。他们对河姆渡周边地理环境作了长达3年的调查,发现几乎在姚江所有的拐弯处,都有大洪水冲刷的痕迹。

  研究人员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特大洪水。分别发生在距今六千年和五千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还使“工”字形高地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姚江完成了由北流改道东流的剧变。

  于是,海水沿河道上溯,河姆渡开始遭受洪水的威胁,变成一片水乡泽国,祖先赖以为生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开始大规模迁徙,离开了生息两千年之久的土地……

  河姆渡人迁徙到哪里去了?考古学家一直苦苦追寻,却没有答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几十具河姆渡人骸骨,对于研究河姆渡人去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经复原测量鉴定,河姆人头骨均为长颅类型,颅骨的高度大于宽度。鼻骨宽而且平,齿槽突颌,上齿槽弓狭长,缺乏腭圆枕和下颌圆枕。头骨眉弓不特别粗壮,眉间不突出,鼻根凹浅平,眶角较钝,颧骨大而突出,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形态特征。根据两个成年男性的股骨和胫骨长度推算,身高分别为162厘米、170厘米,均属中等身材。

  复原后的河姆渡人与蒙古人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至今考古界也无法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河姆渡文化遗址现状

  河姆渡遗址蕴含着巨大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被学术界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86年开始,浙江省、宁波市和余姚市三级政府共同出资,实施河姆渡遗址的保护、建设工程。

  首先划定遗址4万平方米的保护范围和3.5平方公里的建设控制地带;搬迁叠压在遗址上的全部农民住宅和3家乡办工厂企业;迁移渡口南岸的采石场等,避免遗址内人为的破坏。

  1991年,开始兴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并于1993年5月12日落成开放,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馆名。博物馆由文物陈列馆和发掘现场馆两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用连廊相接的建筑构成。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而设计,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并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古朴而富有野趣。序厅高18米,屋面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表现河姆渡先民崇鸟、爱鸟习俗,整座建筑古朴、野趣,有河姆渡文化特色。

  河姆渡文化遗址经过两次局部发掘,已经开挖了2800平方米,仅占全部面积的7%。目前,有关部门正准备对河姆渡遗址做第三次考古发掘,并在那里再建一座发掘现场的纪念馆和原始部落村。随着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必将发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惊世发现在等待着考古学家的发掘研究。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己有二十多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官员前来考察。2001年经国家文物权威部门评选,河姆渡遗址被列入“中国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大发现”名单。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文史百科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