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雨绸缪,魏德迈曾向蒋介石建议,如贵阳失守,应有迁都昆明之准备.於十二月二日,蒋以「余绝未考虑及此」婉拒.根据《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十二月四日之记载: 魏德迈参谋长来谒,於谈话中复以迁都之事相询,公乃郑重告之曰:「此为中华民族精神大节之所关,不能讨论,余纵在渝被敌包围,亦绝不离渝一步也.」魏氏为 公决心所感, 随亦言曰:「如委员长不离渝,余亦绝不离左右.」 公因自记曰:「闻其愿与共患难,同生死之言,殊以为感也.」(秦孝仪,1978, 5: 647)
此一记载与事实稍有出入.根据魏德迈自己的说法:「我明白告诉委员长我无意留在重庆被日本人俘虏或杀害,但如果可能我会到昆明去,如果情况许可在那里组织坚强的抵抗.」
一九四五年一月,魏德迈晋升陆军中将.除了扭转战事的劣势之外,魏德迈对中国战区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缩编国军兵力,提高国军待遇与建立后勤补给中心.魏氏抵华之初,国军约有三百师兵力,训练及装备均严重不足.魏氏在四月二十六日呈送给蒋介石的备忘录中指出「国军约有三百师之众,美国装备绝不足以配备如此多之单位,故先充实三十六师之训练与装备,若再有可能则扩充至五十师.」此一三十六师之精简,加上仍在缅境作战之三师,共三十九师,即为战后美国协助中国政府建立现代化军队,初步装备陆军三十九师计画之由来.(15 )
魏德迈深知仅凭训练与装备仍不足以致胜,士气是赢得战争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自古即让军队「就食於民」,而军人也认为保国卫民,受之无愧,因此强取豪夺之事实层出不穷,造成民怨甚深.魏德迈调查发现,中国人竟无「行军靠肚皮」(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 的观念 (Wedemeyer, 1958: 335).国民政府所实施的给养制度是依士兵人数将定额款项发给各部队长,由其负责解决粮饷问题.但由於其时军官薪俸微薄,不足以养家活口,因此部队长克扣军粮及吃「空缺」的情形极为普遍,造成战力不足,士气低落.为彻底解决问题,蒋介石接受魏德迈之调薪建议,主动将国军待遇一律提高一倍 (Wedemeyer, 1958: 322, 335-336; 秦孝仪,1978, 5: 6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