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2015诺贝尔化学奖托马斯·林道尔:盘点历届获奖者

2015诺贝尔化学奖托马斯·林道尔:盘点历届获奖者

2020-11-04 21:57:04 来源:金风故事网

  1970年—1979年

  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格哈得·赫尔茨伯格(加)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美)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斯坦福·穆尔,威廉·霍华德·斯坦因(美)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3年:厄恩斯特·奥托·费歇尔(德),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美)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大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

  1975年:约翰·沃尔卡普·柯恩福斯(澳)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基米尔·普莱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对硼烷结构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

  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英),乔治·维蒂希(德)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980年—1989年

  1980年保罗·伯格(美)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1年:福井谦一(日),罗德·霍夫曼(美)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1982年:亚伦·克拉格(英)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

  1983年:亨利·陶布(美)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

  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

  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美),李远哲(美),约翰·波拉尼(加)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1987年:让-马里·莱恩(法),唐纳德·克拉姆,查尔斯·佩特森(美)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

  1988年:约翰·戴森霍尔(德)罗伯特·胡贝尔(德)哈特姆特·米歇尔(德)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

  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美),托马斯·切赫(美)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

相关内容推荐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