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个古朝,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公元前三一二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魏国。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国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这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并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公元前三○七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越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公元前三○六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
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郑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并杀郑桓公。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势日衰,齐国才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鄫国: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邾国(邹):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渐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春秋时鲁穆公改邾国为邹国。因建都邹邑而得名。曹姓,战国初亡于楚宣王。
莒国: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隐公元年,这一段的莒国历史,史文缺略,为空白期。太史公多见旧籍,于此当有所见,惜他因莒国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迹,无法妄测。仅知自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之兹平公,共历十一世。兹平公之后,始有国君世系,但是因为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为生前称号。由此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欲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尚未收到显著效果。吕国: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周宣王时,吕国改名为甫国,春秋时甫(吕)国为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