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魏军制有又分为曹魏的权力机关、中央军和地方军。
首先是权力机关:三国是个战乱时期,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带表了一切,所以往往最高权力者都直接掌握着军队的大权。所以魏的最高军事统帅一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如在曹操之世他的大将军幕府,相府,王府一直是完全掌握军政大权的机关,由其本人作为最高统帅。先后设有领军,护军,军师祭酒,司马等职务掌管军务。在曹丕时代因为已称帝,任命宗室大臣任大将军掌管军务。如夏侯墩、曹仁及后来的曹爽等。在外有各将军和加都督诸军事号的官员领兵作战。
其次是中央军:魏的中央军队分为中军和在外的驻军,全部由出任大将军、大司马等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臣所辖。外驻军:他们也由朝廷直接控制,但是为了战事的需要驻扎在外地。当时三国纷争,为了防备吴蜀及北部少数民族,魏在各边州驻扎重兵任命大将统率并授于征、镇、平、安等将军号都督诸军。如前期曹仁,张辽等。为了避免这些大将们与州郡的守牧们发生权力冲突,发展到文武互兼,军政合一,或让州郡守牧加上将军号统兵,或让外镇的大将兼任守牧之职。这一制度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日益普遍,导致其后的数百年手握军权的大将造反的例子常常发生,直到宋朝才进行了根本的改革。不过也成为北宋的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地方军:当时各地的守牧都有部曲,及一定的州郡所招募的军队。魏国又实行给客制,往有把屯田户变成部曲的,加上有将军号掌军权的地方大员又控制了中央的外地驻军,使地方势力十分强大。
《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kk历史网相关阅读推荐
三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在今天的哪了?其是否在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