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刚刚!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附历年获奖名单)

刚刚!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附历年获奖名单)

2024-04-15 07:11:16 来源:金风故事网

以下为正文: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籍科学家Syukuro Manabe、德国科学家Klaus Hasselmann和意大利科学家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们“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Syukuro Manabe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的Klaus Hasselmann因“物理模拟地球气候,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而共同分享一半奖金。另一半奖金由意大利罗马大学Giorgio Parisi获得,理由是“发现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的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

Syukuro Manabe,1931年出生于日本新宫。1957年从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气象学家。

Klaus Hasselmann,1931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57年从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德国马普气象学研究所教授。

Giorgio Parisi,1948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1970年从意大利罗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罗马大学教授。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旨在奖励在人类物理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被认为是在物理学领域能够取得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其中有6年因故停发(1916、1931、1934、1940—1942年)。

截至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115次,共有219人获得该奖,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约翰·巴丁(分别在1956年和1972年获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共有四位女性诺奖得主,她们分别为:居里夫人(Marie Curie,1903年获奖),玛丽亚·格珀特·迈耶(Maria Goeppert-Mayer,1963年获奖)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2018年获奖),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2020年获奖)。

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获奖),获奖时年仅25岁;最年长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亚瑟·阿斯金(2018年获奖),获奖时已经96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的父子档: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获奖);尼尔斯·玻尔(1922年获奖)和奥格·尼尔斯·玻尔(1975年获奖);曼内·西格巴恩(1924年获奖)和凯·西格巴恩(1981年获奖);约瑟夫·汤姆孙(1906年获奖)和乔治·佩吉特·汤姆森(1937年获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的夫妻档:居里夫妇(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1903年获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年获奖名单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时所属机构

获奖原因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

慕尼黑大学(德国)

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

1902年

亨得里克·安顿·洛伦兹

荷兰

莱顿大学(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彼得·塞曼

荷兰

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

1903年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法国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

法国

巴黎市工业物理化学学校(法国)

他们对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

法国

/

190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特

英国

英国皇家科学研究所(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英国)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

菲利普·莱纳德

德国

基尔大学(德国)

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汤姆孙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美国

芝加哥大学(美国)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

索邦大学(巴黎大学)(法国)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

伽利尔摩·马可尼

意大利

马可尼无线电报有限公司(英国)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德国

斯特拉斯堡大学(德国,今属法国)

1910年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范德华)

荷兰

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

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

威廉·维恩

德国

维尔茨堡大学(德国)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瑞典

瑞典气体储存公司(Swedish Gas-Accumulator Co., Lidingö-Stockholm)(瑞典)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荷兰

莱顿大学(荷兰)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超导体的发现)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德国

法兰克福大学(Frankfurt-on-the-Main University)(德国)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

伦敦大学学院(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英国

维多利亚大学(今曼彻斯特大学) (英国)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英国

爱丁堡大学(英国)

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

柏林大学(德国)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德国

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德国)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瑞士

国际计量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法国)

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

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今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德国)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

哥本哈根大学(丹麦)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

曼内·西格巴恩

瑞典

乌普萨拉大学(瑞典)

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1925年

詹姆斯·弗兰克

德国

哥廷根大学(德国)

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

德国

哈勒-维腾贝格大学(德国)

1926年

让·佩兰

法国

索邦大学(巴黎大学)(法国)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美国

芝加哥大学(美国)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康普顿效应)

查尔斯·威耳逊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

1928年

欧文·理查森

英国

伦敦大学(英国)

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理查森定律

1929年

路易·德布罗意

法国

索邦大学亨利庞加莱研究院(巴黎大学)(法国)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1930年

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

印度

加尔各答大学(印度)

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拉曼效应)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维尔纳·海森堡

德国

莱比锡大学(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

1933年

埃尔温·薛定谔

奥地利

柏林大学(德国)

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保罗·狄拉克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英国

利物浦大学(英国)

发现中子

1936年

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大学(奥地利)

发现宇宙辐射

卡尔·戴维·安德森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年

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

美国

贝尔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美国)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乔治·佩吉特·汤姆森

英国

伦敦大学(英国)

1938年

恩里科·费米

意大利

罗马大学(意大利)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1939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奥托·施特恩

美国

卡耐基理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

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1944年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1945年

沃尔夫冈·泡利

奥地利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1946年

珀西·布里奇曼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1947年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

英国

科学与工业研究部(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英国)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1948年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英国

维多利亚大学(今曼彻斯特大学) (英国)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

日本

京都帝国大学(今京都大学)(日本);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50年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

英国

布里斯托大学(英国)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1951年

约翰·道格拉斯·科克罗夫特

英国

英国原子能研究院(Atomic Energy Research Establishment)(英国)

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欧内斯特·沃吞

爱尔兰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爱尔兰)

1952年

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爱德华·米尔斯·珀塞尔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

格罗宁根大学(荷兰)

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

马克斯·玻恩

英国

爱丁堡大学(英国)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瓦尔特·博特

德国

海德堡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德国)

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1955年

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1956年

威廉·肖克利

美国

贝克曼仪器公司半导体实验室(美国)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约翰·巴丁

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

沃尔特·豪泽·布喇顿

美国

贝尔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美国)

1957年

杨振宁

中国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美国)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李政道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1958年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

苏联

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前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辐射

伊利亚·弗兰克

苏联

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前苏联)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苏联

莫斯科大学(前苏联)

1959年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发现反质子

欧文·张伯伦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1960年

唐纳德·格拉泽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发明气泡室

1961年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

德国

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穆斯堡尔效应)

1962年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苏联

苏联科学院(前苏联)

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1963年

耶诺·帕尔·维格纳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美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约翰内斯·延森

德国

海德堡大学(德国)

1964年

查尔斯·哈德·汤斯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

苏联

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前苏联)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苏联

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前苏联)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日本

东京教育大学(今筑波大学)(日本)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法国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国)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年

汉斯·贝特

美国

康奈尔大学(美国)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1968年

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1969年

默里·盖尔曼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1970年

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

瑞典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路易·奈耳

法国

格勒诺布尔大学(法国)

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1971年

丹尼斯·加博尔

英国

帝国理工学院(英国)

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1972年

约翰·巴丁

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

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

利昂·库珀

美国

布朗大学(美国)

约翰·罗伯特·施里弗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

1973年

江崎玲于奈

日本

IBM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IBM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美国)

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

伊瓦尔·贾埃弗

挪威

通用电气公司(美国)

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1974年

马丁·赖尔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

安东尼·休伊什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1975年

奥格·尼尔斯(um是什么单位?um是一个长度单位,它表示的意思就是微米。长度单位除了微米外,常见的还有cm厘米,dm分米,m米以及km千米。1mm(毫米)=1000um(微米),1um=1000nm(纳米)。)·玻尔

丹麦

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

本·罗伊·莫特森

丹麦

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Nordita)(丹麦)

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1976年

伯顿·里克特

美国

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tanford LinearAcceleratorCenter)(今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美国)

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共同发现了J粒子)

丁肇中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1977年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美国

贝尔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美国)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约翰·凡扶累克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1978年

彼得·卡皮查

苏联

苏联科学院(前苏联)

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阿诺·彭齐亚斯

美国

贝尔实验室(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罗伯特·威尔逊

美国

贝尔实验室(美国)

1979年

谢尔登·格拉肖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

阿卜杜勒·萨拉姆

巴基斯坦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意大利);帝国理工学院(英国)

史蒂文·温伯格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1980年

詹姆斯·沃森·克罗宁

美国

芝加哥大学(美国)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1981年

凯·西格巴恩

瑞典

乌普萨拉大学(瑞典)

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

阿瑟·伦纳德·肖洛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1982年

肯尼斯·威尔逊

美国

康奈尔大学(美国)

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

1983年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美国

芝加哥大学(美国)

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

威廉·福勒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84年

卡洛·鲁比亚

意大利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瑞士)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

西蒙·范德梅尔

荷兰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瑞士)

1985年

克劳斯·冯·克利青

德国

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物理和材料研究所(德国)

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6年

恩斯特·鲁斯卡

德国

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属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国)

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格尔德·宾宁

德国

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IBM Zurich Research Laboratory)(瑞士)

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

海因里希·罗雷尔

瑞士

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IBM Zurich Research Laboratory)(瑞士)

1987年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

德国

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IBM Zurich Research Laboratory)(瑞士)

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

卡尔·亚历山大·米勒

瑞士

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IBM Zurich Research Laboratory)(瑞士)

1988年

利昂·莱德曼

美国

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美国)

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梅尔文·施瓦茨

美国

数码通讯公司(Digital Pathways, Inc.,)(美国)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美国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瑞士)

1989年

诺曼·拉姆齐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

美国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美国)

发展离子陷阱技术

沃尔夫冈·保罗

德国

波恩大学(美国)

1990年

杰尔姆·弗里德曼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亨利·肯德尔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理查·泰勒

加拿大

斯坦福大学(美国)

1991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法国

法兰西公学院(法国)

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1992年

乔治·夏帕克

法国

巴黎市工业物理化学学校(法国);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瑞士)

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

1993年

拉塞尔·赫尔斯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

约瑟夫·胡顿·泰勒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1994年

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麦克马斯特大学(加拿大)

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克利福德·沙尔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1995年

马丁·佩尔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美国)

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1996年

戴维·李

美国

康奈尔大学(美国)

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罗伯特·理查德森

美国

康奈尔大学(美国)

1997年

朱棣文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科昂·塔努吉

法国

法兰西公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国)

威廉·菲利普斯

美国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美国)

1998年

罗伯特·劳克林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分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德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崔琦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1999年

杰拉德·特·胡夫特

荷兰

乌得勒支大学(荷兰)

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荷兰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美国)

2000年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

约费物理技术研究所(A.F. Ioffe Physico-Technical Institute)(俄罗斯)

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

赫伯特·克勒默

德国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美国)

杰克·基尔比

美国

德州仪器公司(美国)

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

2001年

埃里克·康奈尔

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

卡尔·韦曼

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美国)

沃尔夫冈·克特勒

德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

小柴昌俊

日本

东京大学(日本)

里卡尔多·贾科尼

美国

联合大学公司(Associated Universities Inc.,)(美国)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俄罗斯

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

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

维塔利·金兹堡

俄罗斯

俄罗斯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俄罗斯)

安东尼·莱格特

英国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

2004年

戴维·格罗斯

美国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美国)

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戴维·普利策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弗朗克·韦尔切克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2005年

罗伊·格劳伯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约翰·霍尔

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美国);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美国)

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特奥多尔·亨施

德国

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

2006年

约翰·马瑟

美国

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乔治·斯穆特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2007年

艾尔伯·费尔

法国

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 集团联合物理小组(Unité Mixte de Physique CNRS/THALES)(法国)

发现巨磁阻效应

彼得·格林贝格尔

德国

于利希研究中心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德国)

2008年

小林诚

日本

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日本)

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益川敏英

日本

京都产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日本)

南部阳一郎

美国

芝加哥大学恩里科·费米研究所(美国)

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2009年

高锟

英国

标准电信实验室(英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

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

威拉德·博伊尔

美国

贝尔实验室(美国)

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乔治·史密斯

美国

贝尔实验室(美国)

2010年

安德烈·海姆

荷兰

曼彻斯特大学(英国)

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英/俄

曼彻斯特大学(英国)

2011年

布莱恩·施密特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

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亚当·里斯

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院(美国)

索尔·珀尔马特

美国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2012年

塞尔日·阿罗什

法国

法兰西公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国)

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

大卫·维因兰德

美国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美国)

2013年

彼得·希格斯

英国

爱丁堡大学(英国)

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

弗朗索瓦·恩格勒

比利时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比利时)

2014年

赤崎勇

日本

名城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

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

天野浩

日本

名古屋大学(日本)

中村修二

美国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美国)

2015年

梶田隆章

日本

东京大学(日本)

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阿瑟·麦克唐纳

加拿大

女王大学(加拿大)

2016年

戴维·索利斯

英国/美国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美国)

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英国/美国

布朗大学(美国)

邓肯·霍尔丹

英国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2017年

基普·S·索恩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巴里·巴里什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雷纳·韦斯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2018年

亚瑟·阿斯金

美国

贝尔实验室(美国)

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杰哈·莫罗

法国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美国)

唐娜·斯特里克兰

加拿大

滑铁卢大学(加拿大)

2019年

詹姆斯·皮布尔斯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宇宙学相关研究

米歇尔·马约尔

瑞士

日内瓦大学(瑞士)

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

迪迪埃·奎洛兹

瑞士

日内瓦大学(瑞士)、剑桥大学(英国)

2020年

罗杰·彭罗斯

英国

英国数学物理学家(英国)、牛津大学(英国)

发现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致密天体

赖因哈德·根策尔

德国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安德烈娅·盖兹

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