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埃尔贡河右岸电影(全方位多角度深度解构)
一部20万字的小说,涵盖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用诗意的语言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郗鉴的作品从来不是靠情节取胜的。《埃尔贡河右岸》也不例外,但它有比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情节更吸引人的东西。她教人读后沉思,不自觉地追忆,甚至叹息。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是史诗;在细节上,她以女性视角呈现了独特的人生体验。
整本书可以从多个角度解构。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试着从小说涉及的人物、自然、历史、文化、写作语言等方面来谈谈我的阅读体会,希望能给没读过的朋友提供参考,也欢迎读过的朋友来交流探讨。
整部小说以倒叙为结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在“我”90岁的时候,我通过回忆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我”见证的这个民族一个世纪的变迁。
书中描写了许多善良淳朴的鄂温克族人,也有少数与他们有过交集的外地人。他们沿袭祖先的传统,在大兴安岭广袤的腹地过着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迟子建投入的写作,这么可爱的一群人,这个孱弱的民族,直到消亡还是默默无闻。
在山里,他们在享受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受到自然条件下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甚至灾难甚至死亡。死亡也是这本书里最常见的事件之一。除此之外,他们写的最多的是他们为了生存的艰辛,和山外青年男女一样的情感纠葛。这些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有自己的情感。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很善良,淳朴,尊重自然,热爱森林生活。
为了保护驯鹿,老达西赤手空拳与狼搏斗,结果失去了一条腿。伊万强健的体魄和有力的双手是鄂温克族力量的体现;也有在森林里长大的孩子,夏天有花和蝴蝶相伴;冬天,骑着雪地和驯鹿,和大人一起打猎迁徙。就这样,我快乐自然的成长,然后有了自己的爱情,有了自己的后代。也有孩子因为出生在寒冷的冬天而夭折,于是像枯萎的花朵一样被装进白色的布袋,放在阳光明媚的山坡上...
在一次采访中,迟子建在写《埃尔贡右岸》的时候,进入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美好状态,达到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奇妙境界。所以她说不忍心看完这部小说,看完之后有一种特别的失落感。她觉得自己已经告别了一群自己最想相处的人,不忍心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尼采的话:“一切文学都爱用血来写!”当我读《埃尔贡河的右岸》时,我深深地感到迟子建的作品是她努力的真实表达。所以当我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作家说不忍心和书中的人物说再见的失落。
我是雨雪的老相识。我九十岁了。雨雪让我显老,我也让他们显老...
完整地读完这本书,再回头看看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就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迷人境界。小说中描写的自然环境是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这里交织着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这种环境也和我小时候生活的小兴安岭地区很像。
不像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很小就知道山上各种树和花的名字;也认识不同的蘑菇,野菜,野果等。,并且知道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有毒的。所以鄂温克族人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母亲的养育和教导下长大的,学会了独立生活。
除了陪伴他们很久的驯鹿,森林里还有很多野生动物。这里有巨大的坎达汉(驼鹿)、黑熊和狼,还有温顺的小鹿、狡猾的山猫、可爱的水犬、野兔、野鸡、能采集蘑菇的小灰鼠等。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鄂温克族这个被称为“最后的狩猎部落”的狩猎民族得以长期生存繁衍。
最重要的是,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鄂温克族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每次搬营,都会把生活垃圾深埋;在建造“希冷柱”时,我们从不砍伐大树,也尽量不破坏植被。每次去打猎,哪怕是冬天,吃够一个星期的食物后,也绝不会贪得无厌,乱杀一通。他们的精神世界因为自足而丰富,满足于活在当下。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最终将被迫告别大山,结束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因为犯错而得罪上帝,却像亚当和夏娃一样被赶出了伊甸园。不仅是人类,他们最忠实的朋友驯鹿也被带到山里圈养。后来,鄂温克族不忍心看着自己的朋友死去,驯鹿被好心人放回了山里。但是,没有驯鹿,住在所谓文明人的房子里,这个民族将不复存在。书中的“我”是这样说的:
我不想睡在看不到星星的房间里。我一生都和黑暗中的星星在一起。如果我在午夜醒来时看到黑暗的屋顶,我的眼睛会失明;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进监狱。
埃尔贡河现在是中俄的界河。历史上,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这里是中国的内河。书上说鄂温克族的祖先其实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在美丽的拉木湖(贝加尔湖)边上。后来,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把他们逼到了右岸。
虽然它们生活在大山深处,但为了追逐猎物或驯鹿食物资源,它们会行走和迁徙,仿佛与世隔绝。事实上,变革时代的所有动荡、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都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我看来,《埃尔贡右岸》不愧为一部史诗作品,因为透过鄂温克族这个弱小民族的灭绝史,我们可以回望从故事开始到本世纪初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在小说的历史中,描写最丰富多彩的是日本侵华和东北沦陷时期。由于尼渡萨满为吉田跳后死亡,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要求下山接受军管和训练。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日本人离开中国。然后各种运动,还有众所周知的大灾难,本该远离纷扰的鄂温克族也未能幸免。最后数万伐木工人进入大兴安岭,森林资源被无情砍伐。而鄂温克族游猎部落却以生态保护的名义被安排到山里定居。所以在小说的结尾,“我”说:
我们和我们的驯鹿总是亲吻森林。与成千上万的伐木工人相比,我们只是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河被污染了,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路过?
我个人感受到了毁林的记忆。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木材场,从森林中砍下的原木在这里被测量、分类,或深加工,或直接运往各地。几十年来,看到以前一望无际的木头山,每块的直径连两个人都难以环抱,再到后来只有一个成年人大腿粗细的小树被砍下来运下山。最后山空消失了,遗址废弃了,野生动物也消失了。这样的历史怎么能不让人难过?
纵观鄂温克族这个弱小民族的历史,俄罗斯人让他们迁徙,日本人迫害他们,文明世界最终让他们灭绝!他们的命运似乎永远不在自己手中。这让我很好奇,文明到底是什么?文明是否远离自然,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以及文化是否应该多元共生,还是由占优势的一方所强制?
萨满教是起源于渔猎时代的原始宗教,其理论基础是“万物有灵论”。所以在鄂温克族人眼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有山神、水神、火神、大树神,还有太阳、月亮、风、雨、雷神。因此,他们的生活是随遇而安的,从不抱怨,满足而简单。
比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荒野求生”节目,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诗意美好,实际上却充满了艰辛。但面对艰苦的环境,鄂温克族人却能快乐而满足地生活。他们围着篝火跳舞,可以自由自在地唱着优美的歌谣,歌声低沉而苍凉。分享食物时,他们的脸上总是带着最真诚的微笑。
萧红《呼兰河传》中,正是“大神舞”直接导致了小团圆媳妇的死亡。然而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氏族中萨满的恍惚行为却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尼沙曼的“神力”可以让一头驯鹿幼崽代替一个人死去;倪好成为萨满之后,她每跳一次舞救一个人的命,就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
显然,两部小说的功能是不同的。萧红揭示了底层人民的无知;迟子建讴歌了人们内心的虔诚,表达了尊重自然和生命的人文精神。同时,这些都是万物有灵论的形象表现。
但不同于《百年孤独》中现实与幻想混合、怪诞突出的方法。《埃古纳河右岸》中的时间空是理性的,其神秘的力量完全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为小说增添了迷人的浪漫色彩。
其实迟子建的作品最吸引我的是那种独特的充满空精神美的小说语言。尤其是在描写森林、大地、河流、驯鹿、野生动物的时候,即使不刻意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仿佛在文字里寄托了无限的深情。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声音,富有想象力的比喻,让人身临其境。在精神层面把人类和自然界的万物结合起来。而在描写死亡和苦难的时候,我们总能保持哀而不伤的整体基调,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
与这一切息息相关的思想性、独特的自然环境、鲜为人知的古老民族、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以及厚重的历史、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都被作家通过这种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不经意间表达了自己,从而呈现出一个有趣、温柔、细腻的艺术世界。
以上几点是我对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简单而不完整的总结,这部小说得到了茅盾文学奖的强烈推荐和豆瓣9.0的高度评价。全文不到4000字,看完大概需要10分钟。希望对读者朋友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