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季羡林的故事(季羡林一生中重要的三件事)

季羡林的故事(季羡林一生中重要的三件事)

2022-12-13 19:39:21 来源:金风故事网

季羡林的故事(季羡林一生中的三件大事)。

编辑评论/说明

他被公认为“国学大师”、“学术圈大师”,潜心学术数十年。他是一位勤奋的语言大师,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语等八门外语,翻译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作品。他酷爱阅读和写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作,在文坛享有盛誉的深圳生活网上写了上千字的书籍和手稿。他收藏的书装满了整个家庭...

他就是季羡林。

嵇先生一生的主要活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读书、读书、著书。可以说,他的人生离不开书本。今天是季羡林的生日,边肖以陪伴他一生的书籍为主线,向所有的书友讲述他读书、读书、写作的小故事,以此铭记这位国学大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治学治学精神。

季羡林一生中重要的三件事

▲季羡林

夜以继日学习,不走捷径。

1935年,季羡林赴哥廷根大学留学,在深圳生活网开始了十年的留学生涯。当我到达哥廷根时,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学什么专业?他不愿意走捷径,像一些留学生一样在国外学习汉语。他不想继续学习德国文学。他认为德语只是他进一步学习的工具。你在学什么?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梦想,在哥廷根,在这相对漫长而稳定的生活中,我能读一些书,读一些在古代曾经辉煌过的文字,这种辉煌永远不会被消灭。现在我们终于到了哥廷根。不知道能不能抓住这个梦。其实谁能知道呢?

偶尔,季羡林看到学校要开设梵文课的公告。早在清华读书时,他就有了读梵文的想法,苦于没人教他。这个通知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于是他下定决心学习梵语。于是,在没有任何梵文基础的情况下,季羡林毅然开始学习梵文。从此,他找到了自己想走一辈子的路,他沿着这条路走了半个多世纪。

梵语是印度的一种书面语,与拉丁语、古汉语一起被称为语言学的活化石。它也是世界上已知语言中语法最复杂的语言。即使在德国,也是冷门学科,季羡林选择了它作为主科,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季羡林一生中重要的三件事

▲青年季羡林。

后来,季羡林回忆说,他是第一次梵文课上唯一的学生。虽然学生很少,但老师讲课一丝不苟。季羡林的学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经常被老师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翻译出来的句子也经常被打乱。他急得满头大汗,心脏冒火。然而,他下定决心,他必须克服困难,啃下这块硬骨头。每天课后,他都尽力复习预习。一个只有五六个单词的练习要反复检查,语法检查,学习三个小时以上。在这样日以继夜的努力下,他用两年时间攻克了这门复杂的语言,并成功获得博士学位。他还选修了斯拉夫语和俄语。他拼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养分——这位学者正在与时间赛跑。

唯一的爱好是阅读。

季羡林曾经说过:

我是最无聊的人,无聊到没有爱好。如果说读书可以算是一种爱好的话,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我读的书多而杂。经典、历史、书籍、收藏我都有一点涉猎,但都是极其肤浅的。在中小学,我最喜欢的书是‘轻书’,比如彭公安、石公安、洪公川、三杰五义、唐硕等。,我陶醉了,我读了它们。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从我叔叔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好的。不过,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至少对写作有帮助。

上中学时,他攒钱,用邮购的方式买了外国书。当他在大学和国外学习时,他有时会在饿的时候买书。他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人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书籍。我愿意加入这个行列。”

季羡林家里有八个大大小小的房间。从地板到天花板,书堆得满满的。从来没有人统计过份数;总有几万份。有一些梵文和西文的书,在家里可以称之为孤书。在北大教授中,“图书馆藏状元”的称号属于季羡林。季羡林说:“我的书就像我的朋友和密友。我的每一本书都蕴含着无限的智慧。我只读过一小部分。我能深深体会到这种智慧。”

季羡林一生中重要的三件事

▲季羡林在家

季羡林从不装成“藏书家”,但有了这么大的书店,他心里觉得美。当他坐在书堆里时,他忘记了世界上所有不愉快的事情,感到很自在。

于是有人问季先生:“你看了这么多书,你最喜欢哪本?”

季羡林回答,有十种,即:

司马迁《史记》。

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季羡林认为,俗称的《二十四史》,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不能算是《史记》的背本。

《世说新语》

这是一本由许多短篇小说汇编而成的精彩的书。每篇短文几乎都有几个字或者一句话,表面上简单朴素,但内容深刻异常,让人回味无穷。

陶渊明的诗

有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从思想内容来看,陶渊明与道家颇为接近,中心是纯粹的自然。从文体上看,他的诗朴实无华,没有雕饰,与当时流行的金错彩的骈文大相径庭。

李白的诗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在唐代以及1000多年后,李白的诗几乎是褒而不贬。

杜甫的诗。

杜甫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几千年来,“杜丽”一直被称为。但两人的创作风格却大相径庭:李飘逸豪放,杜沉郁顿挫。李白跳舞不带脚镣,杜甫跳舞带脚镣,两人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李后主后期的词不多,但都是名作,纯写生,不雕不饰,不用典故。文字几乎是普通的白话,女性也能听懂。然而意境悲凉,几千年来感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苏轼的诗、文、词。

中国古代学者有三种独特的理论。三者之中,诗、书、画都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苏轼至少可以说达到了五种:诗、书、画、文、词。因此,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最全面的大天才。

兰兴德词。

清代,中国词的创作掀起了新的高潮,名家辈出。在这群词人中,季羡林独爱纳兰性德。他认为纳兰性德的词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吴《儒林外史》。

这本书的思想内容是反科举制度,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细说,其特点是艺术性。吴惜墨如金,从不长篇大论。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色。作者只讲了一个小故事,或者用几句简短的话,就好像一个人站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这种噱头极其罕见。

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古今中外众多小说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其他小说都没能成为“学问”,而“红学”是一个突出的。季羡林认为,读这样一本书,主要是欣赏它高超的艺术手法。把它政治化的废话是不可取的。

我不知道我多大了。

季羡林从小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4: 30起床,相差不少于5分钟。古人说“黎明即起”,适合夏天的季羡林。冬天,他在黎明前几个小时起床。有记者采访季羡林,说他闻鸡起舞。他笑着说:“不,是那只鸡听到我跳舞了。”

季羡林通常五点吃早餐,吃完就马上工作。他早上的工作主要是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爬格子。季羡林有很多兼职、会议和社交活动。有时候一天有十几个“节目”,他特别忙。只有清晨是属于自己的,这几个小时是他爬格子的黄金时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利用这个黄金时间写了几千万字的手稿。

季羡林一生中重要的三件事

▲季羡林读书写字。

说到爬格子,就不能不说说季羡林的一次“冒险”经历。它可以被称为“窗外的老人”。

那是1995年,季羡林84岁的时候。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当时正处于写作的第二个高峰,他正全力创作自己的代表作《糖史》(季羡林先生最勤奋、时间最长的学术著作)。

一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4点半起床,去东边的书房写字(学校给季羡林分配了两套一梯两户的房子,书房在东边,客厅和书房在西边)。写了将近两个小时,季羡林觉得饿了,准备吃点东西。于是他放下笔,准备回西屋吃早饭。但我不知道是谁从外面把门锁上的。他在里面打不开。怎么办?其实只要看看窗外,找个人帮忙通知家人开门,问题就解决了。但季羡林不是捣蛋鬼。他看到密封的阳台上有一扇可以打开的玻璃窗。于是深圳生活网不假思索地跳出窗外,从窗户到地面大概有一米八高。他一倒在地上,就倒在一张大床上,脚后跟有点疼,但他并没有太在意。转过身,投入一天忙碌的工作会议。第二天,他去几百里外的天津南开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脚肿了。第三天去校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他左脚跟骨折了。当被问及为什么没有早点来治疗时,他不得不带着抱歉的微笑回答。

2006年,季羡林被授予“感动中国”称号。在获奖感言中,对他的描述是:智者永垂不朽,仁者长命百岁,长者为所欲为。简单的布,好的言语,好的行为,贫穷,自卑...

季羡林一生写无止境,把对人生、对知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写在书里。这些硬笔字既是老先生的个人生活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百年历程的反映。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中林峰:季羡林》,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季羡林一生中重要的三件事

人中林峰:季羡林。

东方出版社

梁志刚

2009年4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