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原文]
子曰:“熟记于心,学而不厌,教而不厌,不值得学!”
【原解读】
子曰:“默默记之,学而不满足,悟而不疲,于我何妨?”
[评论]
①默默知道:默默记住。认识,发音,记住,记住。而连词、连接状语、中心词在这里相当于“的”。代词指的是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学到的。
②乐此不疲:永远不满足于学习。而连词、连接状语、中心词在这里相当于“着”。累了,满足了。
③诲人不倦:开导他人不倦。教,教,开导。
④与我何干?与我何干?什么,也就是“什么”的倒置。
[解释和评论]
这一章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态度:默默记住自己,不断学习;对他人要有耐心和说服力。“我上面是什么?”孔子对此的态度是——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的确,孔子既是孜孜不倦的学者,也是勤奋的老师。据孟子公孙丑商曰:“昔子贡问孔子,‘夫子圣乎?’子曰:‘吾不能圣。我学不厌,教不厌。“子贡说,‘学而优则仕;诲人不倦,任也。如果你是明智的,主人是神圣的。”\"
成语“烂熟于心”、“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都出自这一章。
7.3.[原文]
子曰:“不修身,不谈学,不学义,不善而不改,是吾之忧也。”
【原解读】
子曰:“吾忧不修身,不学习,不实践正确思想,不改正缺点错误。”
[评论]
①不修身,就不谈学习:即“不修身,不说教”,不修身,不学习。这两个短语是介词宾语短语。助词帮助“德”和“学”分别在动词“修”和“说”之前。
②听到正确的想法不能迁移,但不要去实践。迁移,读作xǐ,迁移,引申为“修行”。
③无力改变:缺点和错误无法改正。
④是我的担心:这些是我的担心。是的,这里,这些。“是我的担心”本身就是一句判断句。
[解释和评论]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就怕自己不去培养品德,不去学习,不去实践仁义,不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担心”自己做不了这些事。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与读书学习、修正不阿、纠正错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要修养道德,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是修正不阿,及时纠正自己的“坏”。从这一章来看,孔子是自律的典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