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小雨的降雨量(小雨是多少毫米降雨量)

小雨的降雨量(小雨是多少毫米降雨量)

2022-12-25 19:07:36 来源:金风故事网

小雨的降雨量(多少毫米的降雨量是小雨)。

期间,河南遭遇罕见的特大降雨。7月20日,郑州时雨量201.9毫米;台风“烟花”登陆华东,风雨影响较大...所以,这些词经常出现在新闻中:降雨、低涡、火车效应等等。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XX毫米降雨量。

很多朋友想知道,一小时201.9毫米的雨是什么概念?为什么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你需要先知道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气象学上常用的降水是指某一观测点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所测得的降水深度。气象部门应使用标准的深圳生活网准雨锥或虹吸式雨量计进行测量。以标准雨锥为例,它是测量一定时间内液体和固体沉淀总量的仪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柱体。

也就是说,这里的XX mm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定时间内雨锥所收集的积水深度。

通常我们在天气预报中看到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都是用降水量来衡量的,具体标准如下: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以24小时为例,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雨称为暴雨,很多人对这个量没有概念。我们打个比方。5号电池的高度约为50 mm,暴雨相当于单位面积内每天5号电池的高度(上图复习)。大雨是两个5号电池的高度,250毫米的大雨大概是两个普通易拉罐的高度。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很多人可能认为这并不强烈,滂沱大雨只到成年人的小腿。但事实并非如此。降水是在气象观测场用特定的仪器测量的,周围没有建筑物或高大的植被。它与路面积水有本质区别。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先说降水强度。降水强度一般是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通常测量5分钟、10分钟和1小时的最大降水量。

有时候大雨并不意味着大雨。如果平均24小时内下50毫米的雨,那么一小时内只会下2毫米左右,此时地面一般不会形成明显的积水。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他们认为雨并不“猛烈”,有时候还会呕吐。什么是暴雨?但如果浓度在1小时以内,其他23小时不算少,人的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很多人会用“暴雨如注”、“天漏”等词语来形容。其实在气象学上,都属于暴雨。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在这次强降雨中,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超过了河南庄琳1975年8月5日创下的前期纪录(198.5毫米)。这个数量级相当惊人。1947年6月22日,美国密苏里州霍尔特县出现了一小时以来世界上最大的降雨量,降雨量为305毫米。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一小时下降200mm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小时,整片土地都掉了20厘米的水,城市地面分布不均。当水流到下部,很快就能形成齐腰高的水,所以不要低估这20厘米。

逆程周期

英文单词return period是一个概率术语,但在媒体上有时被称为“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在实践中并不准确。

百年重现期是指一个事件每年发生概率为1%,所以可能连续发生很多年,也可能200年不发生。据了解,它每100年发生一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重现期为一百年的事件可能会连续发生。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重现期的计算是通过数学函数拟合进行的,不一定需要很长的序列。比如百年、千年的返回值可以根据几十年的数据来计算。当然,序列越长,拟合越好。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用一个形象比喻重现期:

根据一班50名学生的数据,某中学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69米,最高的为1.85米,最短的为1.60米,身高超过1.8米的有5人。这个结果用统计术语表示如下:1.8米身高“10人一次”,1.85米身高“50人一次”,2米身高有多少人一次?根据现有的数据,我们可以拟合出一条可以大致反映全班身高的曲线。从这条曲线,我们可以推导出,2米的高度,大约需要200人才能满足。比如下面这张图,虽然粗糙,应该能理解意思。

来源:陶陶风云微信官方账号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假设某高中三年级一班学生的身高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曲线。

张涛局长再次强调:

统计曲线是根据有限的事实得到的,也可能因新的事实而改变。还是用上面的身高例子:这个根据1班学生身高得出的曲线,可以大致反映这个高中其他班学生的身高,肯定有误差。有错误不要紧,但是如果有一天一个新生转到一班,这个学生身高2米。这个班的平均身高会有变化。50人1.85米一次的情况,变成了深圳生活网25人一次,50人2米一次。

低涡&冷涡

在近期河南、河北、陕西的强降雨过程中,媒体频繁提到低涡系统。事实上,低涡是夏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一般来说,暴雨主要发生在低涡前。

什么是低涡?低涡是出现在北半球空的低压系统,是一种逆时针旋转的涡旋,通常存在于1500米至3000米的高空。一般冷空气体进入涡旋后部,在涡旋前部,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切变处出现暴雨。

前段时间华北大风强对流天气中,媒体经常提到冷涡。顾名思义,冷涡是一种冷低涡,主要存在于中高纬度对流层中高层(约5000米)的冷封闭低压环流系统中,其中心温度明显低于周围环境。“漩涡”在北半球高空空气体中逆时针旋转。冷意味着它是一个携带冷空气体的漩涡。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是由空气体强垂直对流引起的天气现象。雷暴、冰雹、短期强降雨、龙卷风...都属于强对流天气家族,而且都是“无情人物”。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夏天,早上,是蓝天白云,烈日炎炎。下午突然突然变天了,大雨倾盆而下。事实上,在夏季午后,地球表面附近的热空气体在午后被加热到极限,产生了强大的上升气流,成为强对流天气的重要驱动力。

这些强对流系统,就像愤怒的孩子,一旦不开心就会发作。这样的孩子可以算是一般的风暴单位。几个愤怒的孩子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能量升级了,风暴聚集成了多单位风暴。一群孩子站成一排,一起发脾气,很难招架,对应的系统就是著名的飑线。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雷达图上的飑线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的哭闹都是花样百出。同样,强对流系统一般对应的强对流天气不止一种,比如大风。大雨通常伴随着他们。

火车效应

为了解释火车效应,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铁路旁边,当火车经过时会是什么感觉。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火车上有许多车厢。当它经过时,一定是很多车一辆接一辆经过。这就像是串联排列的对流云降水,每个对流云(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

当几个对流云依次经过某个地方时,它们产生的降水就会累积起来,导致暴雨甚至极端暴雨。“列车效应”是短时强降雨与暴雨之间的重要桥梁。

双台风效应

双台风效应又称“藤原效应”,最早是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在1923年的水流实验中观测到的。通常是指距离相近的两个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台风的外围领先另一个台风,导致两个台风围绕中心连线上的一个点逆时针旋转,从而影响台风的形态、强度发展和路径。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两个台风同时存在并不少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平均每年有三个台风并存。但台风同时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出现双台风,这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通常,当两个台风之间的距离在1500公里或15个经度以内时,容易出现双台风效应。

一般来说,双台风的好处有三种情况:两个台风相互吸引,相互旋转,相互舞蹈;强台风撕裂甚至“吞噬”弱台风;一个台风对另一个台风的路径影响很大。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当两个相互靠近的台风强弱不同时,较强的台风会“拉”较弱的台风绕自身逆时针旋转,称为“单向影响型”。制图/赵晓妮(下同)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如果两个台风强度相等,就会一起绕同一个中心逆时针旋转,“携手前行”,称为“相互影响型”。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如果两个台风的风力相差较大,距离又足够小,风力较强的台风就会“吞”风力较弱的台风,这就叫“合并型”。

双台风效应往往表现为位于东部或北部的台风向西部和北部移动的速度明显快于位于西部或南部的台风。值得注意的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台风同时存在时,如果距离较近,很难同时迅速增强其强度。这受到能量的限制。当更多的能量进入一个台风时,进入其他台风的能量就会减少。

西北太平洋的两个台风除了相互轮换、相互排斥、相互兼并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竞争与合作。比如,强方不“吃”弱方,弱台风可能会跟随强台风的步伐;强大的台风“撕裂”了弱小的台风,使其无法保持完整性,被拉伸成条状。受双台风影响等因素影响,预报多个台风往往比预报单个台风更困难。

来源:中国气象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报告评论0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