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动物吗(人和动物的区别)
人的欲望不同于动物的欲望。人最动物的欲望也是人的。同时,人是一种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这是动物无法比拟的。最后,人有智慧。动物,即使是最高级的动物,也没有智慧。
人间有大道圈主:彭富春9成员进入圈子
■文字|彭富春
人是一种动物,但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因此,人与动物之间的差距最小,但却是最不可逾越的。
事实上,西方的历史主要不是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而是关于人与神的关系,这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古希腊的神是不朽的,所以他们永远活着。但是人是会死的,所以是短命的。阿波罗神庙前的座右铭“认识你自己”意味着人们不应该把自己当作神,而应该把自己当作人来认识。相信在中世纪,上帝是创造者,而人是受造之物,人背离上帝,皈依上帝。只是到了近代,在上帝或上帝对人失去了规定性之后,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
现代哲学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是建立在人与其他存在物关系的确定之上的。这时,世界是一个由人和自然组成的整体。在整个存在中,矿物、植物、动物、人和神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人与神的关系当然被保留了下来,但这种关系却变成了人与自身神性的关系,即人与理性的关系。与此相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凸显。这是因为人与自然虽然同属于一个世界,但人作为主体,却是作为客体从世界中分离出来,并把它设置和产生出来的。这使得人们与自然和动物划清界限。
那么人和动物的界限在哪里呢?人和动物可以有很多区别。生理上,人最明显的特征是直立的脚和灵活的手,以及大脑和其他面部形态。动物,即使是最高级的动物,也不具备人类的这些特征。可以说,人与动物的生理差异存在于任何一个方面,所以区别是无限的。但这种区分或多或少是可以的,并不是决定性的。饮食上,人吃熟食,动物吃生食;在性方面,人可以在任何季节发生性行为,而动物只能在特定的季节交配。但是人和动物之间的这些界限都是似是而非的,所以都是模糊的、朦胧的。这就需要找到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使人和动物不可逾越。
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被定义为理性动物,理性成为人与动物的区分。然而,这一点在现代才被强调并成为一个主题。理性是思想,是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基础。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不同于上帝,因为上帝不是动物,而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同时,人与动物不同,因为动物不是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一旦人类被定义为理性动物,这意味着理性是人类的最高标准,是人们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标准。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定义自己和他的对象(世界)。
现代依然注重人与动物的区分,但其终极边界不再是理性,而是存在。存在比理性更原始,但存在本身是超理性、超逻辑的。因此,人们的规则不再是作为理性的动物,而是作为生物、存在物和生产者。尼采从生命和创造意志的角度解释人性,生命是欲望,它的维持和上升。把创造意志作为自己存在准则的,不是动物,而是人才。海德格尔把人理解为存在,即存在于森林中空。
动物虽然存在,但只有人明白它们的存在。在这里是一个可以死的人,他可以死而复生。但是动物并没有人类意义上的死亡,它们生命的终点只是坠落。因此,人首先应该被定义为有能力的死者,然后才能被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和尼采、海德格尔一样,马克思放弃了把人定义为理性动物,而是把人置于存在的领域。但马克思把人的存在看作是一种自觉的生命活动。这成为马克思思想中人与动物的最终分界线。
马克思对动物和人的区分主要是以它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并且描述了许多现象。如果说动物生产是片面的,那么人类生产就是全面的。前者与身体直接相关,后者可以摆脱身体。前者生产自身,后者生产整个自然。前者的产品与身体相连,后者可以自由对抗产品。前者根据自己的尺度,后者知道根据任何物种的尺度而给人固有的尺度。总之,动物和它们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相同的,而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显然,马克思并没有关注人与动物在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而是关注它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差异。这是因为生产活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现形式,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都会在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马克思把人看作生产者,而不是理性人。同时,人不是一种思想的生产者,而是一种物质的生产者。这使马克思能够仅从生产活动的角度来区分人和动物。而其他方面的区别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马克思把人类生产定义为有意识的生活活动。听起来人还是理性的动物。如果我们把理性和意识都当作人类的思想,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差异,那么理性和意识就是同义词。动物的特征是生命活动,有生命活动的就是动物。事实上,马克思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仍然使用德国唯心主义的语言,这尤其体现在对意识或理性的理解上。马克思在区分人与动物时指出,人的活动之所以是自由活动,是因为它们是自觉的、客观的活动,而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阶级的特征。这基本上遵循了现代理性哲学的话语。哲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意味着人具有自我意识,同时也意味着人具有客体意识。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建立自己和物体(世界),从而获得自由。然而,马克思对生命活动的理解与德国唯心主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它不是理论活动,而是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的生产是一个客体世界的实际创造,它成为人的存在的确证。同时,马克思将人的生命活动与意识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融为一体,而不是相互割裂。像存在这样的基本活动是那些分离和纯粹思想的基础,而不是像理想主义那样做相反的事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关于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概念改变了作为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颠倒了一个颠倒的世界。
在我们看来,人当然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玩家。因此,人在这些方面不同于动物。人的欲望不同于动物的欲望。人最动物的欲望也是人的。同时,人是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这是动物无法比拟的。最后,人有智慧。动物,即使是最高级的动物,也没有智慧。#大道哲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