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如果腐败不加约束,最后到了腐败的官员比不腐败的官员多,到了腐败者比不腐败者神气,如果到了这一步,无论朝廷外表做得怎样光鲜,国家的肌体一定会变得千创百孔。即使你维稳的钱花得再多,也难以长久地维持下去。清朝末年,不说百分之百,70-80%以上的各级领导都已经腐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大清朝灭亡是顺乎天理的,如果它不亡,就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了。
大清皇朝是不是不知道自己腐败的严重呢?不是的。它也一次次下过诏书,也一声声地反对过腐败。慈禧太后也认识到腐败是会葬送大清江山的。她老人家也曾经亲自发动过反腐败运动。但是,大清的腐败仍然不断地发展,由局部发展成为整体,由小腐败发展成大腐败,最后不可收拾。
为什么慈禧的反腐败不见成效呢?举例来说,浙江杨乃武一案,是由贪官腐败发展到刑讯逼供、官官相护、层层相掩,酿成了一起大冤案,制造了一起大冤狱。慈禧太后当时是允许老百姓上京告状的,老百姓上告上访,没有安元鼎那样的民办黑警察来毒打你。她老人家获悉杨乃武之姐上访告状的信息后,派员调查重审杨案。当时的报纸也揭露了这起案件的腐败,太后还严肃处理了一大批在此案上受贿枉法的官员,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体现了反腐败的气势。当瞿鸿铭揭露袁世凯向军机处领导的贝勒爷行贿以收买东三省的行政权力时,她老人家也雷厉风行地派员调查取证,她反腐败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是,大清的腐败有增无已。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官僚体制使腐败者互相勾结,上下左右,抱成一团。腐败者上头还有腐败者,左邻右舍也有腐败者,腐败的利益上下左右都得到好处,腐败有了强有力的保护伞。此时反腐败,震动太大,成本太高,于是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就是想要反腐败的人,也担心反腐不成后自己的危险处境,退避三舍了。
第二,腐败日积月累,腐败者在官场盘根错节,已经由少数转变成了多数,整个官场成了腐败者的天堂。此时如果有少数官员希望反腐败,已经是少数对多数,势单力薄,很可能被驱赶出局。甚至可能被加上一个罪名成为腐败者,而真正的腐败者只要所谓政治上正确,就能以反腐败之名镇压不同的派别。当反腐败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一根筹码、一种工具的时候,由于当时大多数人已经成为腐败者,腐败者已经习以为常,不腐败者反而会担惊受怕。此时要真反腐败,其阻力之大、风险之大,已是为政者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了。
第三,腐败一旦严重到一定程度,全面彻底地揭露腐败,会严重损害大清王朝形象,动摇大清的根本。因此,大清的反腐败,只是在揭示一些小腐败,揭露一些散兵游勇式的个体户式的腐败。例如,某个腐败分子如果与知县有关,又与知府有关,又与户部或礼部的大官有关,大清就不愿意深入细查。因为查出什么,大清的脸面何在?慈禧的脸面何在?国家的形象何在?还不如掩盖的好。大清还是大清,表面上还是光鲜得很。
就这样,大清的腐败在发展着,终于使大清动摇了国本。它终于病入膏肓,支持不下了。
内斗加速了大清之亡
专制政权不能处理不同政治势力、不同力量之间的平衡。争权夺利是专制政权的常态。到了大树将倒,大厦将倾的时候,内斗必然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加剧,从而大大削弱统治的力量。大清的晚年,情况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