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现在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联系生活,于情境中渗透数感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创设有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再现数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让学生把握数的概念的实质,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讲 0 时,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 0 。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 电话号码当中有 0 , 车牌上有 0 , 直尺上有 0 , 温度表上有 0 , 身份证上有 0 , 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 0 通过联系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 0 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能够体会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二、自主学习,于探究中体验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能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再数出16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不同的:有的是1根1根地数,直到数到16根;有的是2根2根的数,直到数到16根;有的把10根捆成1捆,就很容易看出是16根 然后通过交流、展示,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 把10根捆成一捆 的方法的优越性,也对 10个1是1个10 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于实践中掌握数感
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理解数的意义。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于动手中做数学、用数学,而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天空,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很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教 统计 时,根据课本中的主题图设计问题情境: 小朋友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小朋友,你们猜一猜哪种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 你用什么方法能让同学一眼就看出哪一种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 然后让每个小组的(dps是什么意思?dps在游戏中是指一次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伤害总量/战斗时间,简单的说就是一次战斗中,你攻击起来的每秒伤害。)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并用实物图摆一摆,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法,画出统计图。这样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个具体的参照物。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1.鼓励研究性学习,诱发创新思维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 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3.创造性使用教材,培养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中,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理解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对教材进行深化或批判地看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有目的迁移、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统一的情况下,适时改变教材的编排内容和知识的呈现形式,把教材变为学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数学兴趣教学 1.积极引导自我评价。学生不仅仅是 认知体 ,而首先应该是 生命体 。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了灵性、生成性和丰富性。如: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应尽可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考虑问题。寻求最佳最妙方法,不断训练思维的开拓性、创造性,达到自我评价客观、公正,自我调节正确合理。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针对 评价也是一种学习 这一新理念,教师们在重视过程性评价学习的同时,注意把评价过程公开。让学生当评委,参与到评价中来。如教学《解方程》后,出示课本的 试一试 ,老师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而后逐一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评价谁做得好,进而评出最佳评委。为了能够做出准确的评价,孩子们都聚精会神地观察。学生互评互议,一改过去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培养学生小组评价。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开展了小组式评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小队起个好听的名字: 阳光小队 、 求知小队 、 华罗庚队 等等。根据小组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练习、听讲等各项表现,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在小组中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并在小组中实现共同提高。
4.大力提倡学生对老师和教学内容的评价。这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品质。在低年级学生眼中,老师是神圣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为此。教师们首先向学生讲明:老师说的不一定都对。谁能有与老师不一样的答案,谁才最优秀。并在课堂上故意作错误的讲解和示范,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的盲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有时故意把某些数学概念混淆,并让学生们当评委进行评议。评价老师?学生们都觉得非常新鲜、有趣。在多次的评价中,学生打破了对老师的盲从,不再迷信教师、书本,而是把自己放在主人的位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4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 检测 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检测即练习,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既要 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尊重个体差异,这就对练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尊重教课书上的练习,又要辅之于课外练习,使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充实。在讨论习题的解答时,由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维常有差异,解题方法常有正误、优劣,因而需要教师充分运用 同化 和 调整 的机智,使得一人的成果成为师生全体的财富,一人的教训成为大家的警戒。
对于一些练习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练中鼓励他们善于总结,把那些零碎的、孤立的、松散的知识串起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结构,自主获取、延伸、拓展、建构、归纳。这样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而且获得了技能;不只是懂得了过程,而且学会了方法;不只是兴趣和热情,而且懂得了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尤其是自主探索学习的价值;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于记忆和运用,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同时得到发展,达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功效。
在 互动交流 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互动交流 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即: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师间开展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即师生互动)。学生阅读教材获取了的知识、明确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使问题进一步强化和深化。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可对照检查出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缺陷,以及自学过程中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获得动力,找到方向。 师生互动 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问题的探索,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学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时,课前我让学生备足木棒(或纸条),并测量出其长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任意拿三根木棒(或纸条)拼三角形,并在动手操作中猜想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互相交流;适时做一些必要的激励、点拨和诱导,从而让学生发现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与它的稳定性的重要结论。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了数学家呕心沥血才做到的事,不仅激发了学生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思路,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机会。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数学兴趣教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