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世界著名指挥家排名

世界著名指挥家排名

2023-07-23 15:41:16 来源:金风故事网
卡洛斯·克莱伯


音乐家大多数都不同意自己的子女以音乐为生,奥地利著名指挥家Eo克莱伯(E.Kleiber)就不希望儿子Co克莱伯(C.Kleiber)继承自己的事业.因之,Co克莱伯20岁才学音乐,40岁才成名,大器晚成,其音乐生涯充满着传奇性.
1930年7月3日,Co克莱伯生于柏林.1954年在波茨坦(Potsdam),他首次登台指挥轻歌剧演出,1956年在杜塞尔多夫指挥德国歌剧,随后的8年,他任职于苏黎世歌剧院.1966年Co克莱伯与斯图加特沃坦伯格国家歌剧院签约.自1968年起,他是慕尼黑歌剧院的客席指挥.1974年,首次在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名声鹊起,从此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指挥家的行列,足迹遍及世界著名的歌剧院和音乐厅,其中包括维也纳音乐节和"布拉克之春"等.
在当今指挥家中,Co克莱伯指挥浪漫乐派的歌剧作品中有其独到之处的,如韦伯的《自由射手》、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比才的《卡门》、威尔,也是他事业成功的新的起点.重要的是,莱格促使他与EMI签约并录制了大量的优质唱片,唱片给他带来了名声,晚年终于跻身本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大师的行列,历尽波折,不屈不挠,令人敬仰.
60年代,他还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费德利奥》(1961年) 、《魔笛》(1962年) 、《罗恩格林》(1963年)等.
1970年他移居耶路撒冷,并获以色列国籍.除指挥之外,他作有6部交响曲、9部弦乐4重奏、1部小提琴协奏曲、5部歌剧、100多首歌曲,并著有《回忆马勒》(1960年)等书.1973年7月6日,克伦佩勒病逝于瑞士苏黎世,终年88岁.
克伦佩勒早期的录音,轻快活泼,活力充沛,朝气蓬勃;晚期的录音,速度过慢,音感过重,节奏散漫,带有一种孤高之情,这正是历尽沧桑的人生写照.

克伦佩勒的CD有:
巴赫《B小调弥撒曲》
巴赫《马太受难曲》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贝多芬《费德利奥》
贝多芬《庄严弥撒曲》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
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费朗克《D小调交响曲》
克伦佩勒《第二交响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马勒《大地之歌》
门德尔松《第三、第四交响曲》
莫扎特《交响曲选集》
莫扎特《女人心》
莫扎特《唐·乔万尼》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莫扎特《魔笛》
舍伯特《第8交响曲》
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
瓦格纳《序曲集》
瓦格纳《管弦乐曲集》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以上为EMI出品)
马勒《第二交响曲》
马勒《亡儿之歌》
(以上为DECCA出品)

NO8. 威廉·富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威廉·富特文格勒

1886年1月25日,富特文格勒出生于柏林一个书香世家.富特文格勒早期的指挥生涯是从地方歌剧院开始的.19岁时,他先在布雷斯劳国家歌剧院担任排练员.翌年在慕尼黑,他首次登上指挥台,指挥凯姆管弦乐团演出贝多芬的《献堂曲礼》序曲、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以及他自己的《B小调交响曲》广板,初露锋芒,成绩尚可.从此真正开始了多姿多彩的指挥生涯.
1911年25岁时,他担任吕贝克(Lubecd)歌剧院指挥一职务,在此,他首次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1915年,富特文格勒被选为鲍丹茨基(A.Bodanzky)的继承人,一跃成为曼海姆歌剧院的指挥.1920年,富特文格勒继理查·施特劳斯之后接任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指挥.从此,在他的指挥生涯中开拓了成功之路.1922年36岁的富特文格勒登上了世界闻名的这两支乐团的指挥宝座1925-1927年,富特文格勒3次赴美国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出.1927年出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一人就统率着德奥3大乐团,成为国际乐坛一霸.1954年9月19日和20日,在柏林音乐节上,他带病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和自己的《第二交响曲》,成为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的公开演出.9月28日-10月6日,他在维也纳为EMI灌录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这是他最后一次的指挥工作.1954年11月30日,他肺炎发作,病逝于巴登,享年68岁.
富特文格勒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在指挥上,他受到浪漫的比洛和精确的尼基什的影响很大,从而揉成自己内在的、抒情的指挥.

NO9. 贝姆.卡尔

贝姆.卡尔生於奥地利的格拉茨。曾於格拉茨大学研习法律,同时又在格拉茨音乐会院上钢琴和理论课。他的父亲是位律师及业馀音乐家,也是汉斯.李赫特的朋友,他认为儿子如果不能作一个有出息的音乐家,就必须有律师这个职业作後盾。後来贝姆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门迪契夫斯基。第一次世界大战役受伤後,贝姆返格拉茨大学修得法律博士学位(1919),并在格拉茨歌剧院担任提词员。从未正式学过指挥的他听从李赫特劝告,放弃法学而专事音乐指挥。1920年首次被任命为格拉茨歌剧院指挥。当他指挥华格纳的《罗安格林》演出时,正巧卡尔.穆克(KarlMuck)在场,听後大为心仪,乃主动表示愿帮他学习华格纳歌剧。经他向华尔特推荐後,贝姆去了慕尼黑歌剧院,一年後被华氏聘用。贝姆深受华尔特演出莫札特歌剧风格的影响,纵然他後来认为华尔特对莫札特演奏得过於伤感。他说:「你可以感觉到莫札特音乐的所有感情,但他从不多愁善感。」不过他认为史特劳斯表现莫札特速度太快。华尔特离开慕尼黑後,贝姆转至克纳佩兹布许手下工作,後赴达姆斯达特任首指挥(1927-1931),1933年前他在汉堡也当过两年首席指挥,1934-1943年间接替布许担任德勒斯登歌剧院音乐监督,最後转往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在德勒斯登他拥有颇为理想的条件,歌者与团员没有什麼变更,长期共事,不须为长途巡回演出及其它的杂务干优。此间他与萨克森国家管弦乐团合作为HMV公司灌录的78转唱片中,最著名的主要有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施特鲁布独奏)、《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柯列沙独奏),《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季雪金独奏)、《第五号钢琴协奏曲》(费雪独奏),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许奈德汉独奏),布鲁克纳的《第四号交响曲》、《第五号交响曲》,理查.史特劳斯交响诗《狄尔的愉快恶作剧》、《唐璜》以及华格纳歌剧《纽伦堡名歌手》的第三幕全本。

贝尔格的《伍采克》於1928年也由贝姆在达姆斯达特指挥下首演,贝尔格亲自出席聆听了最後几天的排练。之後贝姆便成了贝尔格歌剧《伍采克》和《露露》的权威诠释者,DGG公司曾录了这两部歌剧。自1933年理查.史特劳斯在汉堡拜访了正准备《阿拉贝拉》上演的贝姆後,他俩便交往密切。後来於德勒斯登他首演了《沉默的女人》首史氏题献给他的《达芬妮》。史氏的主要管弦乐作品和歌剧都是由贝姆指挥首演的。贝姆说史氏坚持务必要使剧本台词清晰可辨,排练《沉默的女人》时,贝姆抱怨木管部份密度太大以致听不清台词,史氏便欣然重写,将木管调淡。此外,贝姆也听过史特劳斯指挥自己的交响诗和歌剧,这些经历使他能洞察这些作品的深刻内涵,自然使他的诠释具备了相当权威性。1936年贝姆率德勒斯登国家歌剧院在柯芬园演出《玫瑰骑士》和《崔斯坦与伊索德》,之後被邀请再次返演《艾雷克塔》和《莎乐美》,但贝姆却以艺术方面的理由拒绝了。

二次世界大战後,贝姆被允许重登指挥台(1947年)。担任了维也纳国家剧院指挥(1950-1953)。早在1933年他已在维也纳指挥过《崔斯坦与伊索德》,1954年他受聘签了五年合同,翌年,Ringstrasse歌剧院重建後的首演便是由他指挥《费黛里奥》,不料遭致当地强烈批评,主要原因是他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待在维也纳,特别是1950-1954年间去了南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TeatnoColon当德奥曲目顾问。合同只履行了15个月他便辞职了,後由卡拉扬接任。不过他仍继续在维也纳指挥。但他在合作期满前就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毁约。卡拉扬和以後的马捷尔也有这种经历。贝姆於1956年首度在美国露面,客席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不久,在达姆斯达特与他共事过的鲁道夫.宾(RudotfBing)聘请他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效力,於是1957年他首次在大都会推出莫札特的《唐乔万尼》而大受青睐。後来他又演出《纽伦堡名歌手》和《伍采克》(1959年)、《帕西法尔》(1961)、《费黛里欧》(1963)、《达芬妮》(1964)、《漂泊的荷兰人》、《莎乐美》(1965)、《没有影子的女人》和《罗安格林》(1966)。尽管他在大都会和科隆歌剧院大部份的精力都放在的德国剧目上,但在义大利和德国他也指挥过不少义大利歌剧。一次他有德勒斯登为了准备《法斯塔夫》上演,一共进行25次总排练和15次舞台彩排。他一生总共指挥过150部不同歌剧,1962年在拜鲁特他作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剧目是《崔斯坦与伊索德》,已被录制成唱片保存。他还曾率领柏林爱乐在日本巡演。1963年在拜鲁特首次推全本《尼布龙根指环》,也已制成唱片。1967年他率领维也纳爱乐巡演美国、加拿大。1970年他因对维也纳音乐界贡献卓越而荣获金牌大奖章,并享受奥地利音乐总监督的殊荣。1973他在萨尔兹堡指挥伦敦交响乐团,1977年接替布利斯爵士任该乐团总监。

NO10. 克劳迪奥·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克劳迪奥·阿巴多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乐坛就有大事发生,虽然这是大家早就知道即将会发生的事,但它的发生,的确还是会对这个圈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今年,阿巴多即将离开工作了12年的柏林爱乐,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没在任内殉职的柏林爱乐常任指挥。而乐坛可能也第一次被迫思考,怎样去对待一位王座顶峰卸任的王者。

12年前,柏林爱乐选择了阿巴多,虽然还称不上爆冷门,但事实上在众多的角逐者里,他的确不是最显眼、最强势的一位。而许多媒体在报导这件事时,也多半将阿巴多接任的原因,归因於个人的行事风格圆融,与团员之间相处气氛和谐,似乎也不认为这位新指挥在音乐艺术有何过人之处。

就许多由各种管道流出的文件、消息显示,阿巴多与乐团团员之间的相处和睦,管理方式的确与以前卡拉杨时代那种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模式截然不同。在柏林爱乐的12年里,这个世界顶尖乐团算得上政通人和。问题是,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阿巴多本身,亦或是柏林爱乐,对於这个世界的影响力,都无法和卡拉杨那个时代相提并论。而阿巴多无论是在现场演奏、或是录音计划的质量,也都无法和卡拉杨相提并论,然而这种因为大环境改变而产生的衰退,真的会为因为一两个主事者改变,就产生改变吗?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以NBA为例,看过魔术强生和大鸟博德激烈交战的人,很难理解乔丹君临天下时期的公牛王朝时代,球赛到底有什麼精采之处。而乔丹退休後,又会有一个世代的球迷因为心中的神远离,或刻意或无意的减低了看球的热情。然而现今群雄争霸的NBA,有双塔擎天、有KO连线、有初出茅庐的新飞人、有血肉长城、还有年近40依然未见衰退的老黄忠在球场上活跃,由这些球星激烈交锋产生的球赛,精采度真的降低了吗?

同样的,不同世代的指挥都各有不同的指挥风格。老一代沉迷於福特万格勒充满戏剧性诠释的乐迷,自然会认为卡拉扬太过雕琢。习惯卡拉扬雕琢沉溺的,自然会觉得阿巴多的表现方式太过朴素。而喜欢阿巴多、梅塔、马捷尔的人,可能就会觉得拉图、萨罗年、提勒曼这些新生代还端不上台面。但就像马勒之後,不管你喜不喜欢,就是出现史特拉温斯基、就是出现荀白克、就是出现梅湘。先不管风格,这些人对於音乐的开拓能力、以及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可一点也不输给舒伯特、舒曼这些掌著浪漫派大旗的大师。

在阿巴多卸任後,音乐世代交替又要开始进行了,虽不至於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我们知道,以阿巴多为首、包括海汀克、马捷尔、梅塔,一直到较年轻的辛诺波里、慕提等,这个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崛起、而在这世纪交替之时,陆续达到自己生涯最颠峰的指挥世代,已经必须开始面对後生晚辈的挑战。并开始思考自己要在历史上留下怎样的地位。

观察阿巴多,这个世代最具代表性的指挥大师,或许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出一些答案。

生平、经历
阿巴多出生在义大利北部大城米兰,这个拥有深厚艺术资产的一个音乐家庭中。阿巴多的父母都是音乐工作者,父亲是米兰威尔第学院的小提琴家兼教师,母亲则为钢琴家。在阿巴多八岁时,听了瓜尼耶利(Guavnieri)指挥的德布西《夜曲》,就迷上了乐团指挥家的风采。他先自学修习钢琴与作曲,然後进入父亲执教的威尔第音乐学院受教。

毕业後,阿巴多到设在Siena的Chigianar学院的Zecchi大师班进修。1956年赴维也纳音乐院随史瓦罗夫斯基专修指挥,在这时候,阿巴多和来自印度的祖宾.梅塔作了一阵子的同学,後来两个人还一起去美国发展。对於阿巴多而言,在史氏门下修习训练的二年,影响他後来指挥声言甚多。史瓦罗夫斯基传给阿巴多精湛清晰的指挥技巧、冷静理智的总谱分析法以及丰富的人文素养。

阿巴多并没有从事过乐团的其他职务,而直接登上指挥台,1958年他於特里斯特首次登台指挥获得成功,同年於麻萨诸塞州的柏克夏音乐中心,荣获檀格坞音乐节的「库基维茨基奖」。不过在得奖後,阿巴多却没有马上展开他的指挥家生涯。相反的,他回到帕玛音乐学院,担任室内乐教师一职两年。根据阿巴多个人的说法,这段与青年学生为伍的时光,非常愉快而值得怀念,他觉得他从学生身上所学习到的,比他交给学生的还多。而且他认为室内乐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创作的精华所在,可以每天浸淫其中,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1963年,阿巴多参加纽约米卓洛普罗斯指挥大赛,与卡尔德隆和科什勒同登榜首,也因此获得在纽约爱乐担任伯恩斯坦助理的机会。虽然阿巴多并没有机会临时代理伯恩斯坦上场指挥,然而与乐团成员的合作经验,却给他一个始料未及的印象:「演奏水准很高,却不怎麼热爱音乐」。

在1965年,阿巴多的机会来到,指挥帝王卡拉扬听了他在柏林的指挥後,就邀请他在当年的萨尔斯堡音乐节客串,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复活》,因为其杰出表现,使阿巴多开始在欧美乐坛崭露头角,并荣获当年的飞利浦奖。翌年,阿巴多又在爱丁堡音乐节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演出马勒第六号交响曲,同样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之後,世界各大乐团的指挥邀约就不断涌来。

在1968年,阿巴多第一次接任世界级乐团的重要职务,他在故乡义大利米兰最高艺术殿堂史卡拉歌剧院,接任常任指挥的工作。在此之後,阿巴多在乐坛的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将他所担任重要乐团职务的清单列於後方,从这份名单,大家可以了解到阿巴多在世界乐坛的地位。

1968 常任指挥兼音乐总监 义大利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
1971 首席指挥 奥地利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
1972 艺术总监 义大利米兰史卡拉歌剧院
1972 首席客座指挥 英国伦敦交响乐团
1977 音乐总监 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
1979 首席指挥 英国伦敦交响乐团
1981 音乐指导 欧洲室内管弦乐团(由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改组而成)

1982 首席客座指挥 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
1983 音乐总监 英国伦敦交响乐团
1986 音乐总监 奥地利维也纳国立歌剧院
1986 创办人兼音乐总监 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
1987 音乐总监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
1989 常任指挥兼音乐总监 德国柏林爱乐管弦乐团


行事待人
在取得柏林爱乐这柄绝世武器後,阿巴多登上了世界乐坛的顶峰,而他也和前几任柏林爱乐总监一样,同时保持了和维也纳的良好关系。不过因为个性使然,阿巴多并没有如卡拉扬般,以帝王的姿态,在乐坛建立唯我独尊的专制政权。相反的,根据大部分的流出的资料显示,阿巴多待人谦和、谦虚,总以沟通者的身分与乐团团员沟通,因此总能得到团员们的支持,独奏家也都乐意与他合作。阿巴多认为美好的音乐必须由所有参与演奏的人,各尽一己之力,才能达成作曲家设下的音乐指标。因此,指挥应该以诚待人,团员们才能感受到来自指挥诚挚的邀请,自然的投入演奏之中。

阿巴多具有大战期指挥大师的某些特质,例如敏锐的音乐鉴赏力,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充沛的精力以及超人的记忆力。由於阿巴多的母亲在二次大战期间,曾因庇护一个犹太儿童而遭纳粹监禁,让他对於专制政权极为憎恶,而这也有可能是这位指挥大师不喜欢用高压手段与乐团团员相处的原因之一。

阿巴多喜欢和青年人一起演奏,这就是为什麼他会在百忙之间,还去接任许多青年乐团音乐总监职务的重要原因。他认为热情是音乐工作者最重要的美德,而青年乐团与职业乐团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青年乐团投注於音乐的热情,要比职业乐团强烈。为了让年轻的乐手拥有更好的学习与合奏环境,阿巴多四处奔走,终於在1977年筹设欧洲共同体青年管弦乐团,除了自己分文不取,担任音乐总监一职,给予义务的指导外。并邀请当时最好的独奏家与著名乐团指挥,担任这些青年的教练。从这一年开始,每年暑假都会有许多欧洲的青年学生乐手共聚一堂,以乐会友。在阿巴多的指挥指导下,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的评价极高,与职业级乐团相比,演奏水准毫不逊色。多年後,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改组为欧洲室内管弦乐团,已经成为世界非常重要的音乐团体。

虽然喜欢和青年共同演奏,但阿巴多本身却没有意愿教授指挥,他认为指挥的各种动作是非常自然的,很难肢解分析。因为经过分析,这些动作便会丧失自然。阿巴多认为一旦指挥动作丧失自然,指挥家的魅力也就跟著消失,所以他不愿因为让额外的教学工作干扰他的指挥。
指挥风格
虽然阿巴多总是毫不隐瞒他对福特万格勒的喜爱,但身上的义大利血统,却又让他时常被视为托斯卡尼尼的继任者。而受卡拉扬提拔而成名,并且在卡氏之後接掌柏林爱乐此事,又让阿巴多具有老卡後人的味道。但事实上,这位跨世纪的指挥大师,并没有刻意去模仿前辈指挥风格的意思。像他清楚地指出福特万格勒的指挥特长,并且为此钦羡不已,但他也知道这些指挥方式都只能参考不能模仿,如果只学习其中部分,可能会顾此失彼,而陷入见树不见林的危机中。

阿巴多喜欢背谱指挥,因为他认为一边阅谱、一边指挥会影响到指挥与团员的接触互动。排练时,阿巴多显得沉默,相信适当的手势和眼神,比起过多的言语更有助於彼此间的沟通。他认为指挥必须完全了解乐谱,尽可能研习任何与作曲者或曲目有关的各种资料,以期能全面深入感受作曲家的音乐风格。阿巴多认为∶「一位指挥应该研究作曲法,并学习乐器演奏,必须具有良好的节奏感与音感,并熟悉人心,并有好的记性。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要热爱他的事业,对音乐有献身的热情,否则指挥这件事就会成为他的例行公事,而让自己的丧失音乐成就。」「指挥还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点更是重要。因为每个人对於一部作品,对会有自己的见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作深入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阿巴多的指挥精准而热情洋溢,他非常注重原谱的研究,但在正式上场时,却不会死守原谱上的指示,而是表现出自己心中乐曲所应有的样貌。对於阿巴多而言,致力於乐谱的研究,是为了让自己更加了解作曲家的原意,而对乐谱的研究越清晰,就会得到更多有关於乐曲的资讯,也就更加接近作曲家与他的音乐。而这些研究的心得,就会在实际的演奏中,自然的被流洩、表现出来。笔者认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准备一场演讲来理解这件事,一场精采的演说,必须要有一篇好讲稿,而对演说主题作广泛的资料收集与深入的研究。但在正式上场演说时,就不能完全按照讲稿,照本宣科,否则这场演讲必定无法打动人心。音乐会的现场气氛可以鼓动阿巴多的热情,也因此他许多优秀的录音,都出自於现场演奏。

今年,阿巴多即将卸下柏林爱乐音乐总监的职务,免去了行政工作的牵绊,是否有利於他在音乐演奏的投入,且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位跨世纪音乐大师更多的传世之作。

就音乐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的音乐主流思潮,还是处在浪漫乐派的笼罩当中。几位著名的指挥家,如早期的马勒、尼基许,乃至於大战期间的福特万格勒、卡拉扬、华尔特,到後来成名的罗林.马捷尔、赛门.拉图甚至於年轻的提勒曼,即使自认为自己的诠释最忠於作曲家的原意,但都还是免不了根据现代乐团编制、演奏厅的架构,对乐曲作适当的增删改编。身处在这个时代的阿巴多,不但是这个潮流的跟随者,也在某个程度上,作了引导的工作。

古典时期以後、後浪漫派
对於几位在二十世纪中叶称霸整个乐团的指挥而言,无论是巴哈的清唱剧、贝多芬的交响曲还是华格纳的大型乐剧,都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杰作,擅长这些曲目对於一个指挥家而言,是绝对必要的技能。而到了二十世纪中晚期,乐坛的思维模式有了巨大的改变,有些指挥家开始提倡「原谱运动」(按∶这是笔者自己取的名字,没有什麼学术根据),也就是乐曲的演奏必须按照原谱的指示,这些指挥不但将乐团的编制构成回归原谱指示,甚至还刻意去制造当时使用的古乐器来演奏(现在乐团演奏的各种乐器,其实都是陆续修正,才变成现在的样子)。

有了以演奏巴洛克乃至古典时期为主的专门乐团,再加上几位後浪漫时期作曲家如马勒的作品,渐渐为大家所接受。让以阿巴多为首的几位所谓中生代指挥,多半将演奏曲目集中於古典乐派海顿以後,一直到後浪漫派理查.史特劳斯前的这段时期作品。除了这段时间的正统德奥乐派作品外,阿巴多对於一些民族乐派的作品也颇有涉猎,例如俄国的穆索斯基、柴可夫斯基,捷克的杨纳杰克、德弗札克等人的作品,他的诠释都得到不错的评价。

NO11. 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Seiji Ozawa,1935.9.1-)

日本著名指挥家,后加入美国籍。生于中国沈阳,1951年入日本东京桐朋学园高等学校音乐系学习指挥。1959年在法国第九届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伯克郡音乐节的指挥会演和卡拉扬主持的比赛中获奖。1960年初次登台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接着又出色地指挥过纽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乐团等,1970年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后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签订终身合同,任音乐指导兼指挥,并兼任新日本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回日本。

1959年,出生在中国东北沈阳的小泽征尔获得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第一名后,先后跟随指挥大师卡拉扬和伯恩斯坦学习。从1973年开始担任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后,他跻身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家行列。在波士顿近30年的指挥生涯中小泽征尔创造了古典乐坛的奇迹,使乐团成为国际上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1979年3月,他曾率该乐团成功地访问中国。2002年7月,当他从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光荣卸任时,全体波士顿市民都对他表示了最高的敬意。他从2002-2003音乐季开始担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更增强了他在国际乐坛上的影响力和威望。2002年,小泽征尔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200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并大获成功。

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既能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地将乐曲引向高潮,又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他善于运用带有表情的目光和“会说话”的双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音乐表现意图十分明确。他指挥时好像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游泳,使观众感到他浑身都是音乐。

NO12. 祖宾·梅塔

祖宾·梅塔(1936年4月29日—) ,印度籍犹太人指挥家。

职业生涯

祖宾·梅塔1936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梅万·梅塔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小提琴教师和指挥家、孟买交响乐团和弦乐四重奏团的创始人。祖宾·梅塔7岁时就受到了正规的小提琴和钢琴教育,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已经对欧洲音乐非常熟悉。作为父亲的学生,他16岁的时候就指挥了孟买交响乐团。可是他遵循父母的意愿,去学习医学。 但上了两个学期的课之后,他就转投到音乐的怀抱中了。18岁的时候他去了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在汉斯·斯瓦洛夫斯基底下完成了指挥的学业。

1958年他利物浦国际指挥大赛上胜出,并在当地担任一乐团的副指挥一职。 20多岁的梅塔就已经指挥过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而且时至今日,他们还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美国坦格伍德指挥大赛上他获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阿巴多)。这时候他认识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查尔斯·孟许,后者对梅塔影响深远。 1960年他第一次和纽约爱乐,费城乐团和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1962到1966年他还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祖宾·梅塔在1962年到1978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69年他还成为了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顾问,1977年升为首席指挥,1981年任终身音乐总监。1978年他成为纽约爱乐的音乐总监,历时13年,直到继任者库特·马苏尔的到来。

歌剧方面,他在蒙特利尔,大都会歌剧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伦敦皇家歌剧院,柯文特花园指挥过歌剧演出。

1998年起,梅塔成为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

祖宾·梅塔是佛罗伦萨的荣誉市民,1997年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荣誉会员。

2004年初他成为慕尼黑爱乐乐团荣誉会员。
附:小资料
姓名:祖宾·梅塔 性别:男 国籍:印度 生日:1936年4月29日 祖宾·梅塔,1936年4月29日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音乐世家.家庭是古老的印度犹太系人.
父亲梅里是孟买交响乐团的创建人之一和常任指挥,后曾出任美国寇蒂斯弦乐4重奏团第二小提琴、加利福尼亚大学音乐部长、洛杉矶美国青年管弦乐团音乐总监.
梅塔自幼生活在家庭音乐环境中,他是在摇篮中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的.7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在学校管弦乐队担任低音提琴手.9岁之时,随父亲到美国纽约,拜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加拉米安(I.Calamian)为师.
1954年,他赴奥地利留学,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随指挥系主任、匈牙利指挥家斯瓦洛夫斯基(H.Swarowsky)学指挥.
在学院里,除指挥外,他学钢琴、作曲和低音提琴,好学不倦,十分勤快.1957年,他获得指挥学位,时为21岁.
在音乐之都,刚出道的梅塔就有演出的机会.他指挥的第一部歌剧是贝多芬的《费德利奥》,接着是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玫瑰骑士》等.最为可贵的是他得到E·克莱伯、赖纳、卡拉扬、库贝利克和瓦尔特等多名指挥大师的指导.梅塔从中学到了"维也纳式的声音".
1958年,22岁的梅塔,荣获英国利物浦国际指挥家比赛二等奖,一鸣惊人,轰动乐坛.随即被聘为利物浦爱乐乐团助理指挥,并应邀在欧洲各地担任客席指挥,被视为杰出的青年指挥家.翌年,他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成为乐团历史上最年青的指挥家.
1961年,他受聘为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一个25岁的小伙子,竟能奖一支水准平平的乐团,提高到专业副指挥,次年,晋升为音乐总监兼常任指挥,成为乐团历史上最年轻的音乐总监.
有着犹太血统的梅塔,对以色列爱乐乐团十分关注.早在1962年,他就首次指挥该团,之后合作无间.1969年出任乐团音乐顾问,1977年改称为音乐总监,且1981年终生受聘,成为以色列爱乐乐团的永久音乐总监.他带领IPO赴5大洲巡演超过1600次.受到世人的欢迎,成为世界著名乐团之一,梅塔功劳最大.
梅塔出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就任日期是1978年9月,就任之前为客席指挥.
梅塔曾多次率领纽约爱乐乐团到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巡回演出,如1978年阿根廷及多米尼加、1980年欧洲之行、1981年美国及墨西哥、1982年南美洲、1983年美国、1984年亚洲、1985年欧洲及以色列、1987年拉丁美洲、1988年苏联及欧洲10国之行,所到之处,备受赞赏.在13年期间,梅塔指挥NYPO演出的音乐会超过1000场之多.1991年5月,卡内基音乐厅建成100周年,他还指挥NYPO演出了勋伯格《古雷之歌》.随后,他突然忍痛辞去NYPO的指挥职务,原因种种,这次他学精了,不说一句对NYPO不满的话,保持"友好"关系.翌年,他还两次回来客席指挥NYPO演出,一次是世界首演梅丁昂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EclairsSur1’EauDela》,一次是NYPO150周年纪念音乐会.
梅塔离开NYPO之后,重返以色列爱乐乐团(IPO).
1985年起,他还兼任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佛罗伦萨节日乐团的首席指挥.1989年他还曾带领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赴欧洲及印度巡回.途中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担任指挥.梅塔于1988年3月率领IPO于1989年9月率领NYPO到香港演出,我都听了,水准一流,终生难忘.
很有爱心的梅塔,1994年6月,在被战争破坏了的萨拉热窝国家图书馆,指挥萨拉热窝交响乐团演出莫扎特《安魂曲》,向世界26个城市直播,为联合国难民资金会筹款.
1996年3月,梅塔成功指挥芝加哥歌剧院演出了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年为了庆祝他60大寿,他带领IPO赴美国从大西洋岸到太平洋岸进行了一系列巡演,生日那天在洛杉矶,他联同IPO、IAPO以及特别演出嘉宾祖克曼、帕尔曼和巴伦勃依姆举行了盛大的生日音乐会.
近些年来,梅塔频繁穿梭往返于IPO佛罗伦萨歌剧院和VPO之间,一年一度的VPO1989年新年音乐会是他指挥的.1998年他还兼任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任期5年.1998年9月,梅塔率领佛罗伦萨节日乐团、合唱团200多人专程赴北京,联同中国600多名群众演员组成强大阵容,在北京紫禁城太庙演出了普契尼的《图兰多》,为"世纪之作",轰动一时,值得一提的是,期间,正遇上中国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梅塔与《图兰多》剧组将原定商业演出的午间音乐会改为赈灾义演,分文不取,梅塔还与夫人共同再捐赠2万美元给中国灾区.义演演出了威尔第的《安魂曲》,赢得人们的赞赏.
梅塔身在乐坛40年,获得无数殊荣,如尼基什指环、维也纳爱乐乐团名誉指环、名誉团员、台拉维夫市名誉市民以及印度、意大利、法国颁授的勋衔等以及一大学授予的名誉音乐博士等.
梅塔非常重视唱片录音工作,当他以指挥家的身份初次指挥演出时就录有唱片,他的大量的优质唱片散见各大唱片公司,他的CD,封套面多印有他的肖像,这位俊男,蛮有魅力哩.
梅塔是乐手出身,对乐队了如指掌,很能统驭乐队的音响,特别强调弦乐,宛如人声.他的音响,既有明晰度,又有浑厚度.早年,他一味追求许多音响效果,表面的东西多了些.现在,他的指挥,有音乐,有情感,有个性,有美感,具有现代气息;他的风格,既有富特文格勒的气质、托斯卡尼尼的热情,又有瓦尔特的浪漫、卡拉扬的流畅,更有他自己的豪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集各方大师之特色于一身,揉成自己的指挥风度.最令人钦佩的是,梅塔把各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消化为自己用,然后又把音乐作为一种国际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这就鲜明地显示出他的独特的指挥风格.他最擅长指挥后期浪漫派作曲家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也热心指挥现代音乐.
梅塔长期居住在欧美,他一直希望在祖国(印度)能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交响乐团,让他有机会为国效(有哪些干净治愈且阳光的文案短句?1、记得在这杂乱的生活里,每天带点笑意。2、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3、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得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4、生活有望穿秋水的等待,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5、请你努力奔跑,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你。)力,他期待着,他盼望着.

他的具有代表性的CD有:
巴托克《第一、二小提琴协奏曲》BPO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IPO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IPO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NYPO
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IPO
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LAPO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IPO
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IPO
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NYPO
福雷《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组曲IPO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IPO
李斯特《前奏曲》BPO
马勒《第三交响曲》IPO
莫扎特《长笛协奏曲(K.313314)IPO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三、五钢琴协奏曲》IPO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二小提琴协奏曲》圣-桑《第三小提协奏曲》IPO
勋伯格《古雷之歌》NYPO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IPO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莎乐美》BPO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NYPO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NYPO(以上为SONY出品)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LPO
弗朗克《D小调交响曲》BPO
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NYPO
霍斯特《行星组曲》NYPO
奥尔夫《布朗尼之歌》LPO
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LPO
普契尼《托斯卡》RAI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NYPO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IPO(上上为TELDEC出品)

肖松《诗》(OP.25)NYPO
拉罗《西班牙交响曲》IPO
莫扎特《小提琴、中提琴协奏曲》IPO
普契尼《西部女郎》ROH
维瓦尔第《四季》IPO(以上为DG出品)

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
布鲁克纳《感恩赞》
柏林国家歌剧院克拉夫特《打击乐协奏曲》LAPO
马勒《第四交响曲》IPO普契尼《图兰多》LPO(以上为DECCA出品)

上一篇:醋精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内容推荐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