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总第二十九课时)
一 课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对化学方程式教学,教师通过互动性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讨论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培养科学态度。
二 课堂程序
1、知识回放与引入: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遵守质量守恒的原因。、
⑵用文字描述碳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⑶我们知道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不仅书写方便,而且从化学式还可以知道物质的内部构成。那么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否也可以用一种式子来表示呢?
2、引入化学方程式:
⑴定义:
⑵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点燃
以 c + o2 ==== co2 为例
宏观:
微观:
质量:
⑶化学方程式意义(与读法一致)
3、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⑴讨论: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加热 cuo + h2== cu +h2o
加热 mg + cuo ==== mg +cu
(总第二十八课时)
一、课标要求
4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能力。
5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演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初识,科学探究意识。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形瓶(250ml)、玻璃管、单孔胶塞、气球、白磷、烧杯(100ml)、铁钉、玻璃片、蜡烛、火柴、镁条、石棉网、坩埚钳。
三、课堂程序
1、回忆与引入:
⑴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⑵问题提出:
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关系?
我的猜想:
2、活动与探究
实验方案
在250ml锥形瓶底部铺层细沙,放在一火柴头大的白磷,在橡皮塞上插一玻璃管,在其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使下端能与白磷接触)称量。将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将橡皮塞盖好,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称量。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cuso4溶液,将几根铁钉同时放在硫酸铜烧杯旁边一起称量。将铁钉放入cuso4中观察至不变色,称量。
实验现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l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l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质量守恒定律》,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其内容目标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我认为质量守恒的理解是教学重点,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教学难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自认为这节课虽然上得有点磕磕碰碰,但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目标。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2)应用多媒体动画微观展示电解水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我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如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的试验中如果要保证天平平衡我们应如何改进装置?”,当学生都得出要保证装置密闭的答案时,我马上提出一个引申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的装置如何调整才能使他密闭?”这时有同学说可以在将药品放在一个大烧杯中,这个答案非常好所以我及时给予了表扬,接着我又把问题答案带回到这节课的第一个试验为什么“白磷燃烧”天平能平衡?学生很快回答因为导管上系了气球不露气。这样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曹县人为什么被全国骂?曹县人为什么被全国骂有两个说法,说法一:主播把曹县搞得乌烟瘴气。说法二:有些人嫉妒曹县在短视频平台火起来。现在曹县已经牛逼到被大家称为北上广曹,曹县人被全国骂同样是网友的调侃。)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一、--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等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教案
课 题元 素
授课人 莫艳琴
学 校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投影 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一、--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质量守恒定律)
1、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酸、碱、盐)
1、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但一定是酸性溶液。
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蓝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但一定是碱性溶液。(如na2co3溶液是盐溶液,但溶液显碱性)
2、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呈酸性,ph>7时呈碱性。
ph=0时呈酸性,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蒸馏水的ph=7(雨水的ph<7显弱酸性),so3溶于水,溶液ph<7,co2溶于水,溶液ph<7;ph升高可加碱(可溶性碱)或水,ph降低可加酸或水。ph=3和ph=4混合溶液ph在3-4之间,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把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溶液的ph。ph的数值不一定是整数。
3、碱的通性
由于碱在水溶液里都能解离出oh-,所以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条件:碱必须可溶)紫色的石蕊溶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色。例如fe(oh)3中滴入紫色的石蕊溶液,石蕊不变色。
设计人:王彦鹏
单 位: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时 间: .1
一、--思路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录像,提出疑问:为何在实验中所称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有的不变。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共同筛选得出探究课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学生做出猜想:大于、小于、等于……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以上便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需要更多资讯,欢迎继续浏览下面推荐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