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勤总部派往美国之杨继曾署长之报告:
马歇尔将军对中国成见甚深,彼历来不主张援助中国,认为中国已不堪救药,终将沦於共党之手,援助不成,必至丧失美国体面,此次国会拨款之讨论,又予以阻挠之机会……幸魏德迈将军之答覆,认为时机虽属已晚,但尚可发生有用之效力,否则,此项援助几将全部取消.(秦孝仪,1978, 7: 101)
由此可见,若无魏德迈之仗义执言,此一援华法案似难在国会通过.虽然军援部分之首批军械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初始运送来华,对遏阻共党攻势已经太晚,但魏氏之义助仍足感人.
三十八年 (1949) 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政府播迁台湾,蒋介石於次年三月一日在台北复行视事.一九五一年九月中,魏德迈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记者专访时表示:
「我认为蒋介石目前是中国人理所当然的领袖,我们美国人必须与其合作.」("Interview," 1951: 39) 他始终认为未能在精神上支持蒋介石,是美国战后在远东所犯的一项根本错误.他说:
如果我们在一九四六年明确声明蒋介石是战争期间一位忠实而有力的盟友,美国决心继续给予支持,协助其带领中国走出动乱并自八年战争所造成的经济崩溃中复原,共产主义可能不会得手……我也深信,如果[我们]能及时给予选择性的精神,经济及军事援助并加以监督,蒋介石应可阻止共产党人在亚洲的扩张.("Interview," 1951: 41-42)
三十多年之后,他在接受一位也是西点军校毕业生的历史学者的访问时,仍然认为共产党人的接管中国并非「不可避免」(Eiler, 1983: 46).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九七九年建交之后,中共曾多次邀请魏德迈夫妇访问大陆,均遭其婉拒.正如他在一九八三年二月初写给一位中间传话人的信中所说的:
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和平,繁荣与快乐只有在一个基本人权受到尊重,个人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中得以自行发展并表达其天赋才智与期望的社会中才有可能.许多年来,尤其是我在战时及战后在远东服务的那段期间,我一直鼓励中国人依据这些原则追寻他们的命运.……现有的证据充分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恰好是奠基於对这些价值的否定上. 到中国大陆访问,即使是拜访老友,将必然会被解释成赞同或至少是默认—中国的现况.因此很遗憾地,我要让你知道,如果此时接获邀请,我们将不得不予婉拒.我们热切期盼中国大陆已有改变的确实证据,使我们在有生之年,得以心安理得地再次重返那具有可敬人民与美好土地的伟大国度.(Eiler, 1987: 221-222)
可惜,他的此一愿望未能实现.当他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七日以九十二岁高龄逝世於维吉尼亚州贝尔沃堡市 (Fort Belvoir) 时,魏德迈终未能再踏上那片他曾贡献过心力,睽别四十多年的土地。
在二次大战期间崭露头角的美军将领中,魏德迈是一个学养人品俱优的人;而在所有曾在中国战区服役过的美军将领中,他也真正具有中国人敦厚,谦逊以及重情义的特质.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之前,魏德迈即以其参谋长才获得马歇尔的赏识与拔擢;可惜后来也因其在对华政策理念上与马氏背道而驰,两人关系渐行渐远,进而遭受排斥,使他在美国陆军中的升迁无法更上层楼。
一九四四年十月,罗斯福应蒋介石之请,将史迪威召回,同时派遣魏德迈来华,接替史氏所遗中国战区参谋长兼美军指挥官职务.在华期间,魏德迈因其个性谦和圆润,与蒋介石及国民党军政高层皆能相处融洽,尤受蒋氏之信任与敬重,使抗战后期因史迪威事件而濒於恶化的中美战时合作关系得以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