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紫砂壶的话,我们的印象无非就是两点,一是“乱”,真假难辨、价格高低差距非常大;二是“贵”,只要是正经途径买来的,价格都不会太低。
有说是炒作,也有说是哄抬物价,但说到底,都是因为紫砂壶传统工艺制作方法而决定的,因为紫砂壶是以手工拍打泥片成型(或者借助模具半手工成型),因此无法大批量生产,再加上如今人工费用的成本很高(装个空调1小时,安装费都要200元了),所以价格不会太低。
而纵观紫砂壶的历史,也有不少人研究过如何通过工艺的改良,让紫砂壶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以降低紫砂壶的价格。有两位大师就研究出了这个工艺,让紫砂壶的产量大大增加,但最后却接连被退货“挨骂”,最后只能收手!
而这便是今天我要说的,灌浆壶的历史!
灌浆工艺制作紫砂壶,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东西,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便已经被考虑用来制作紫砂壶了。最早是由高永君与汪寅仙两位大师研究实验的,大家最后却没有成功。因为紫砂泥料的颗粒太大,而粘性却不够好,根本无法通过注浆的工艺制作成型。
而到了70年代,紫砂壶的大批量生产工艺又被提上日程,而这次,徐秀棠与吕尧臣两位大师,在泥浆中添加玻璃水后,终于试验成功。由此,当时的紫砂工艺厂生产了一大批的灌浆紫砂壶。而紫砂壶的灌浆壶便是由那个时候除此登上历史舞台的。
紫砂灌浆壶的出现,大大解决了当时紫砂工艺厂生产力不足的困境,但随之而来的便是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壶产生的烦恼。
首先便是顾景舟大师的公开反对,他认为紫砂壶的做工、气韵、传承都在手工上,而灌浆的紫砂壶,从泥料到工艺都失去这样的魅力。
其次,买到这批灌浆壶的顾客,很多后来都开始退货,因为虽然外观和紫砂很相似,但是做工明显粗糙。那个时期,紫砂壶主要是作为喝茶用具,虽然便宜,但是却更注重实用性。
所以,紫砂灌浆技术并没有使用多长时间,便被停用了。
徐秀棠大师在谈及停用灌浆技术的时候说道:“烧成后的外观效果与紫泥极相近……断面有玻璃相,不透气,失去了紫砂壶储香双透气的优良特点”
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紫砂壶制作工艺重新回归到了手工拍打成型的传统工艺上去。而注浆工艺则更多的运用在紫砂茶宠和紫砂花盆的制作中去。
而到了现在,很多不良壶商,为了降低成本,重新拿灌浆工艺做壶来卖。如果明明白白告诉顾客,这就是灌浆工艺制作的,那也无可厚非,但他们却是拿着灌浆壶,以全手工的名声在卖,这就是典型的欺骗行为了。
灌浆壶只是不透气,失去了紫砂壶本身的特点而已,如果要求不高,用来泡茶也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当成手工壶来欺骗消费者,我们自然不能傻乎乎的被骗对不对?
今天,我分享几个灌浆壶的鉴别小技巧,供大家参考:
第一:灌浆壶表面很光滑,不是一般的滑;正常的紫砂壶,因为泥料颗粒大,所以在壶表是能看到沙粒感的;而灌浆壶因为要注浆成型,所以目数非常细,是看不到沙粒感的。(朱泥壶也看不到沙粒感,但这与制作工艺无关,是其泥料特性决定的)
灌浆壶表面光滑无颗粒
第二、灌浆壶的内壁上,可以看到各部件接口处有凹陷灌浆壶内有凹陷
灌浆壶成型是通过泥浆的流动成型,所以烧制后外壁凸处,内壁必有凹陷。
第三、灌浆壶价格都很低,一般十几块、几十块就能买到(以次充好除外)因为灌浆的制作成本比较低,一个人一天就能灌注好几百个,所以这种壶的售卖价格一般也不会低,更重要的是,这种壶销量很高。结合价(ghs是什么梗?“ghs”是“搞黄色”的首拼音缩写,作为一个调侃意味的网络用语,经常出现在聊天对话中。)格和店铺销量,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了。
以上可供参考,但并不绝对,因为有的壶可能只是壶嘴是灌浆等,一般刚接触的壶友还是很难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