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达易太极
朝阳北路237号复星国际中心29楼
(一)
最近,听我的一个学生说起一个陌生的名字--黄忠达,于是我就上网看了一下他的陈式太极的录像,以及有关他的各种争论。感到这里面有很深的东西,所以决定写出来,归纳一下自己的看法,并供大家讨论。
首先,对于黄的太极功夫,我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嫡传的业内人士,还是有点发言权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过黄的录像后,我认为他还是有些功夫的,并非一些反对人士所说的是个江湖骗子。同时,他的陈式太极功夫,应该说并非一流水平,应该属于较好的有一定真功夫,技巧不错,但内功较弱,整劲稍欠。他的优点是明白了太极的一下很根本的道理,甚至比很多大师们懂的都深,并且很好的表述了出来,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和作为一个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当然,他最突出的优点的有商人的头脑,并且十分聪明。对他的一些优点和他的行动的重要意义,我下面会再详细的论述。
那么,黄的太极的缺点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只练过7,8年太极的人来讲,他是属于最好的了,因为他过去练过散打,有武术的底子,而最重要的就是他从道理上知道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所以企图向这个方向追寻。他到处寻师,就是因为他明白好师傅的重要性。而更重要的是,他有判断师傅好坏的眼光,这是一个高手的必须具有的能力。但可惜的是,他接触太极的时间太短,接触的除了他自己找到的练蛇形陈式太极的老师外,其他大师们的名声虽然很大,但并不是他真正想找想学的。换句话说,他除了后来他的那个老师外,没有真正找到让他动心的陈式太极的高手。所以,我看了他练的陈式太极,依然是陈家沟的路子,就像陈小旺陈正雷他们一样,包括他们这套套路的优点和缺点,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具体的说,其缺点就是“刚”有余,“松”不足。其表现就是发劲不好,不能将全身的内力以整劲的方式发出。好的发劲是看着柔和,实际上浑厚,力量巨大而又毫不费力。这点上陈家沟的拳比较欠缺,虽然比起国家推行的院校派的“艺术体操”式的太极拳已经好了千百倍了,但里太极拳的根本原理,还是差了很多。
而黄的太极功夫,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和他批评的陈家沟太极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看他表演他自编的陈式套路,同样可以看到他的某些式子上,一只手丢了,硼劲没了,这是违反太极原理的。打太极拳应该从起式到收式,用内气和意识将自己的周围的一个圆圈撑起,不能扁了。黄虽然绝顶聪明,虽然他的老师是有些真功夫的好老师,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将一些最关键的道理和方法告诉他,所以他要自己找到这里,还需要很多年,甚至一生也找不到。
(二)
自央视二套《财富故事会》播出黄忠达《太极推手》节目后,在太极拳界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更多的人认为是哗众取宠,借机炒作。就在黄忠达风波越演越烈的时候,11月底,陈式太极拳后人,陈发科长子陈照旭的亲孙陈炳之弟陈自强率温县电视台等媒体亲赴上海,直面该事件风头浪尖上的黄忠达,要和黄忠达“交流”,黄极力解释,不愿交流。看了这段录像,我还是很赞同他们这极为当事人的表现的。特别是陈自强,体现出了陈家后人的大家风范,说话有理有节,令人肃然起敬。而黄也采取低姿态,尽量解释推脱,不愿再有任何不恭的言行,但也落落大方,给人以光明磊落的印象。
关键词1:凌空劲。
有许多报道提问说:“黄忠达何许人?如果不是网络和央视,他或许是一名和我们大家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和我们一样平凡而又波澜不惊的生活,但就在网络上公布了黄和徒弟们的推手视频和央视《财富故事会》后,黄忠达就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了出来,俨然走红的明星一样,人们越来越关注他和太极拳的一些动态。人们不禁要问:太极拳的技击真是如此吗?他真的能像电视上所播的那样,不用接触对方就可以把对方轻易地放倒吗?”
其实对这个问题,我倒是认为黄是在夸大表演。这是他出于商业目的的行为,但误导了观众。我认为,凌空劲不是像黄表演的那样的玄虚,也不是某些陈式太极大师们彻底否定的那样根本不存在,而是一种很难练的真功夫。首先,这种功夫是存在的,其次,它的作用力和距离有限。其原因就是凌空劲就是气功,而太极拳就是高级气功,或叫动的气功。而气功就是一种气态物质,和液态的血液,固态的肌肉骨骼一样,都是存在于人体之内,并有自己的流通途径和蕴藏地,这就是经脉和穴位。同时,我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人眼看的见的,和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所以“气”也存在于任何物体和空间之内,这也许是由某种很微小的粒子组成,也许是像电子一样,在我们入静时它们会自己排列组合在一起,释放强大的能量,也许是负粒子,谁知道呢?但是,虽然现代科学尚不能解释这些道理,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起码,练过气功或太极等武术的人,都能感到内气的存在。我看到的李和生老师的蹂手就是类似于凌空劲的一种气功,他管它叫人体的第二力量系统。而和他推手的人都感到他的气从手,肘,肩,背等身体任何部位发出,有如电击一般。他也可用两手操纵你跳跃,并不直接触摸到你身体,让你跳跃不止,无法自己停下来,只能求他停止挥动双手,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所以,凌空劲的叫法也许不妥,夸大欺骗不对,但不能根本否定这种现实存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许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级的武功和能力。
(三)
陈发科
其实,虽然太极拳历史悠久,但现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大部分都是直接间接传自清末的陈发科,是他真正将陈式太极拳带到了人们面前。陈发科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最突出的大师,他的伟大在于他走出陈家沟,搬到北京,并一住五十年,直到去世,葬在北京,直到近年陈家的后人将他的墓地重新迁回了陈家沟。陈发科让天下人知道了什么是陈式太极拳,而更伟大的是,他在晚年逐渐的改进了陈式太极,编了陈式新架83式,吸收了北京这个帝国大都市的文化和其他各派武术的精华。有人说陈发科年轻时的拳刚猛,甚至像是外家拳,但中老年后,逐渐向内力发展,招式也更简练,通过大弟子田秀臣穿行的新一路,颇有杨吴太极的更深的内家味道。
这里,为了大家了解背景,先借用一段网友对太极拳历史和现状的描述。“太极拳自创立以来,就给世人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最初,太极拳只限河南温县一座很小的村庄里流传,并只传于陈姓子孙(和各大家传武学一样,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一直不被外人所知,直至由陈长兴传给杨露禅开始,慢慢地,太极拳才渐渐地被世人熟知;但那层神秘的面纱,依旧没有完全被掀开。尤其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日益通达、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对太极拳技击的疑问也就更大了。如今,社会上的人们对太极拳持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太极拳不过是老年人练习的健身操,有的说太极拳打的如此之缓慢如何能够防身自卫,有的说太极拳不过是花拳绣腿而已。古代所谓“拳”者,首先能防身自卫、保家卫国之术才可称之为拳,其次是健身健体预防疾病产生。如今太极拳已经风靡全球几十个国家,正是因为她那快似闪电的技击,徐如春风、行云流水、舒展大方的动作,优良的健身效果才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追求。”
其实,陈式太极拳的现代的根,是在北京。陈家沟的太极拳自陈发科去北京后,已经完全失传,是陈发科后来让自己的长子陈照旭回去重新传的。所以,这就产生了陈式拳的不同流派。现在陈家沟的四大金刚和黄忠达打的都是陈发科早年的套路,而北京则多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这两个的区别就是刚柔的差别,和拳的套路上特点不同。应该说,陈家子孙和陈家沟对陈式太极拳的继承是非常忠实原汁原味的,但不足的在于发扬光大。如果四大金刚和陈正雷也能像陈发科一样,不墨守成规,吸收所有武术的精华,那么陈式太极拳现在我想会更好。当然,武术的发展这样的大问题,不是民间的责任,而主要是官方对太极拳等中国武术的不重视和庸俗的短视的外行领导内行造成的。而在这一点上,这几十年来,没有再出现陈发科这样的大师,说明太极拳的发展的确耽误了。我也看出了陈家沟四大金刚的拳的确有些具体的问题和不足,这是黄忠达这个太极新手都感到了大师们的太极拳有什么问题了,没有了传说中的魅力。我想,这是陈发科所不愿看到的吧,即便你将他的名字抬的再高。
太极操。
说实在的,太极拳从一个享誉江湖的第一武术,沦落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们的健身操,这样责任在哪,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像24式简化太极拳这样的伤人膝盖无数的还算好的,那个官定竞赛套路42式,混合陈杨孙吴各式在一起,就是想把人练残练死。太极是内家拳,练习时间长了,比然多少产生些内力,这样你通过混乱不堪的42式大杂烩,将内气的运行全部搅乱,产生头痛胸闷那时轻的,重的练半身不遂了。类似的还有陈式太极的竞赛套路,追求好看漂亮,发劲不断,蓄劲不足,阴阳失调,练习者只好用生猛的拙力硬来,好似蹩脚的外家拳。以这样的练法,自己就把自己练残了,根本不用和那些空手道跆拳道等低级武术比试。怪不得世界上太极拳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武术,连中国人自己都挤破跆拳道的门槛,忘记了自己的老祖宗还有太极拳这个最高明的武术。
在这点上,我认为黄忠达是完全正确的。有网友这样评论:“他的确说过现在国内的太极拳已经体操化、舞蹈化,他跟很多大师切磋下来,发现他们其实没有真功夫,不懂引进落空,不懂四两拨千斤。问题是,黄说的对不对?怎么不对?简直是太对了!按照某网友的说法,黄说得还太客气了!
要我说,中国的太极拳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竞赛那个系统里,太极拳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太极操,不仅背离实用技击的原则,连养生都做不到,那些太极拳冠军,哪个不是一身伤病?最著名的“太极女皇”高佳敏膝盖都练坏了要做手术。民间呢?大师满天飞,因为学拳者对名门名师的盲目崇拜,造成那些名门对内近亲繁殖,对外吹嘘垄断。那些大师到底真的有没有功夫?跟以前的杨露蝉、杨澄甫、陈发科等等名家相比,他们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吗?我们看到的只是武林大会上那些名门弟子之间“顶牛摔角”式的“推手比赛”,这难道就是传说中触手即跌,轻灵松沉的太极功夫么?那些名门的托儿们津津乐道于武林大会谁谁冠军是谁的弟子,却不知,这恰恰是太极拳的耻辱啊!”
在国外,我看到了太多的科班出身的太极大师们在重复太极操的故事,他们都是些体育大学毕业的,是什么什么比赛冠军,武英级运动员,但却给老外们教着太极操,败坏太极拳的名声,丢中国人的脸。所以,不将中国过去几十年到现在仍在持续的官办武术官办太极彻底消灭,太极拳永远处于太极操的位置,永远不能发扬光大。同时,民间也一样。陈式太极拳不能由少数人以正牌的名义垄断,陈式拳不能搞成陈家拳。现在的大师太多太滥,应该大家互称拳友,或老师,珍惜大师这个名称。即便想陈家沟四大金刚和陈正雷等,他们的拳术也不是完美的,有很大的缺陷,应该和同道多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只有加强民间的拳友之间的交流,加强国家对民间太极运动的资助和鼓励,才能将太极拳这个国粹继承发扬。而不是将中国武术搞成民间低水平的自我标榜,或官方的形象工程,假货满天飞,害人害己。希望从明天开始,废除被民间太极拳界耻笑的所有官办太极艺术体操比赛及教学,以及所谓的太极拳段位,将所有经费投入到传统的民间组织和教学方式上,并逐步搞出类似于空手道跆拳道这样规范易懂的体系,真正向全中国全世界推广太极拳运动。
(五)
普世价值VS精英教育
回顾中国过去几千年来教育体系,一言以蔽之就是精英教育,宣扬英雄人物,崇拜英雄。而西方的价值观则是基督教,强调人人平等,都是神的子女。那么中国的武术也有精英教育的影子。比如少林武当等传统武学,考虑的是自小培养武僧苗子,并不是为了世人普遍的习武。到了现在,从各级官办业余体校开始,到各地的体育大学,都是为了选苗子,拔尖子,树典型,夺金牌,显政绩。这样的活动对武术的普遍推广,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没有民间的基础。同时,因宗教原因,真正具有一些武打真功夫的少林武当等,并不愿出头露面,去参与那些武术的竞赛项目,致使中国武术越放显得后继无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急于恢复中华武术威名的人,又推出一些新的“真功夫”,比如中国散打,希望用这种接近于外方拳击和其他武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以中国的武术高手通过比赛战胜那些强大的外国选手,增强自己的信心。但是,即便每次擂台赛都是中国选手获胜,也丝毫不能改变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远落后于日本的空手道,柔道及韩国的跆拳道等的现实。同样,也改变不了年轻国人自己抛弃中国武术,改学韩国跆拳道的现实。
就像中国的国球乒乓球一样,没有普及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太极拳等中国武术的衰退,首先就是普及出现了问题。当然,过去政治挂帅的年代,为了突出政治,打倒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取之以低水平的大锅哄方式,就像土法大练钢铁一样,以不容辩解的外行的长官意志,代替科学的训练方法,或将科学的拳法套路任意简化美观,或企图以拔尖子的方式搞超越客观规律的人造天才速成教育,致使各地武校武术专业人员,伤兵满营,死伤自负,无人理睬。
其实,真正的太极拳的高手,必然懂得以太极拳的根本思想,就是让自己适应自然,不断发现身体内部潜藏的自我的能力,不断抛弃自我的拙力和一切有害的病灶毒素,吸收外界的自然之气,让自己和自然加强交流,达到自然放松,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以此获得健康和快乐。太极拳的理念就是,不与人是争第一,而每人都是自己的第一,没有谁是第二或受到第二的压力。每天练习太极,是让(有哪些以lia开头的四字成语?没有lia字开头的成语,QQ接龙红包“一个顶俩”难倒了不少网友,根据成语词典提示,成语中含有俩(lia)的成语有:鬼蜮伎俩、鬼魅伎俩、有三有俩、鬼蜮技俩、一个顶俩。可是,按照规定,必须是俩(lia)开头的成语才可以。但是并没有俩(lia)开头的成语,所以这是一个无解的成语接龙呢。)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年纪高低,都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逐渐得到强身健体的收益,而其中的一部分人,更是通过正确的练习而得到了力量和武学的技巧,这些都是自然而来的,不需要通过和人比武打斗,分个高下。而传统的某些狭隘的擂台赛,其胜者只是体现在一时的体能和技巧上,当他年龄稍大,必然无法维持这种代价高昂的体能所保持的力量和速度,而成为过眼云烟。这样的例子太多,甚至连李小龙这样的武术天才,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练习太极拳的人,如果陷入这个争强斗狠的泥潭,将无法真正获得太极的力量,也不能提高太极拳的水平。现在,一些大师们,像四大金刚之一朱天才一样,太过于在意选苗子,找个7,8岁的儿童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0QYq26V2g,作为天才弟子,虽然轰动效应不错,但不是正确的太极拳修行之道。其子虽然连续夺取3届散打擂台赛冠军,力量巨大,超过日本相扑大力士,令人敬佩,但归根结底,这种力量再大,还是身体本身的肌肉骨骼的力量和一定的太极内力,仍然不是真正纯正的太极的力量,不具备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的规律和方法。真正的太极拳,是适合于所有人的,特别是老弱病残也不例外,这才是太极拳超越一起其他武功的甚至现代科学也无法完全搞明白的超级魔力。
我有一个太极梦
黄忠达 口述
王 宾 整理
我的家在上海郊区的崇明岛上,家里没有人练武,但我却一心想成为武术高手。全国热映的电影《少林寺》更让年少的我热血沸腾;于是从18岁起,我开始学习少林拳和散手,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代大侠。
两年后我开始参加散打比赛,成绩提高得很快,还得过不少比赛名次。但1990年比赛前的一次突发食物中毒,让我觉得命运弄人,我决定离开。
之后的10年我与武术彻底绝缘,开始经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物流、古玩、工艺品商场、化妆品,我都有涉足。由于重信誉,生意越来越火,但身体却越来越差。
2000年的一天,我外出谈业务,不巧车坏了。由于路近,我借了辆自行车准备一路骑行;但不到10分钟,就觉得大腿不听使唤,根本没法再动,心里气愤愤就想当场把自行车丢了。“再不锻炼,人就报废了。”我决定坐言起行,太极拳又出现在我的视野中。
其实除了小时候读过的那本连环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太极拳,但心里对它的崇拜却从来没有改变。练了一年多的拳架后,我却感觉不对,书上看到的太极拳魅力始终无从体现,于是四处寻找良师。寻找的过程失望不断,因为几乎没人能够解释我关于太极拳的疑问。他们只能摆出太极拳的外型,但对真正的内涵却一无所知。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遇见了太极大师陈明良。2001年底,在上海的虹口公园,陈明良在教推手,我上去与他交流,手刚搭在一起,就觉得自己飘了起来,根本使不出力气。虽然他学的是蛇形太极拳,但是他对太极拳的理念却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于是我将其融于陈式太极拳中。
拳书上说,“太极拳的精妙在于,温和时让人毫无痛楚而翻跌,猛烈时使人如受巨浪冲击,五脏俱裂。”我心中暗想:“如果我能达到这种境界,才算成功。”为了力求进步,我一直用心研究,用我的动作一步步去论证书上的一些理念。
------------
上海太极养生馆
什么是太极拳?是公园里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是电视里相互推搡的无聊打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坐落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下的太极养生馆,向馆主黄忠达老师讨教经验。闻名不如见面,器宇不凡的黄忠达颇具大家风范,举手投足间尽显武林名家的气度。而随后黄忠达对太极的理解和阐释,以及与记者之间的实际互动体验确实让记者对太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黄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太极养生馆会长黄忠达器宇不凡
一样的太极,不一样的含义
黄忠达首先解释了他对太极拳的理解。作为中国的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太极拳首先是一项能够用来技击的搏斗技术。同时作为内家拳的太极拳也能够通过调理经络、产生内气,达到养身的功效。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习太极拳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太极拳。拳是武术,是技击;太极是文化、是哲学。太极拳是将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入拳里的中国功夫,是中国武术的代表。
黄忠达告诉记者,在练习太极的过程中,两位前辈对他的教导尤为关键。自创蛇形太极拳的陈明良老前辈将太极节节贯穿、阴阳变化的要点以及用外形催生强大内气的概念传授给了黄老师。另一位通臂拳的老前辈,则教会了他不论是那种中国功夫,都需要了解经络骨骼最佳受力点这个概念,这是中国武术成其为中国武术的关键。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些概念,黄忠达老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太极拳是内家拳,很多人说太极拳的用意导气的概念是太极拳成为内家拳的原因。那么如果将用意导气在木兰拳、散打甚至少林拳中加以运用,他们会不会变成内家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用意导气并不是使太极拳成为内家拳的真正原因,而只是练习太极拳而产生的结果。
黄忠达老师接着上面一个话题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既然用意导气不能成为内家拳,那么太极拳的内气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太极拳的拳架、动作产生了内气。
紧接着,黄老师又提出了第三问,太极拳的动作能产生内气,那么舞蹈和体操之类的也需要通过不同的姿势和动作完成的运动能产生内气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太极的动作能产生内气呢?
所以黄忠达老师提出了他独到的理念:必须是太极拳中吻合太极阴阳之理和中医经络学说的特定动作才能产生内气,太极拳是有标准可循的。他认为,太极拳既然是以形催气,那么拳架也就是形必须符合太极的阴阳之理,满足中医经络骨骼学说,这样才能催生出内气。为了让记者理解什么是骨骼的最佳受力点这个概念,黄老师还让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把。首先让记者摆好一个姿势,黄老师则在侧面使力推记者,记者没法站稳;随后他让记者将左手略微移动了一下位置,在同样的地方用同样的力道推,记者却能稳稳站定,并且感受到能将力传到脚跟;如果将身体的任何部位再稍加移动,记者在刚才的侧推下又再次无法站稳了。记者亲身体验了黄忠达老师太极的魅力,对于他将力学的原理引入太极拳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黄忠达老师随后介绍说,对于每个学员,养身馆的教练都会让他们理解何谓太极拳,并在实践中感受标准化的太极拳的魅力。
黄忠达和学生对练
教学标准化,重实践检验
黄忠达老师还介绍太极养身馆的教学特点。他提出了套路简单化,学习口诀化,动作标准化,标准检验化的授课口号。而在课程的特点上,首先是简单易学,他将太极拳分别简化成五式、八式、十三、式、十九式等不同类别,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第二是标准化,黄忠达老师认为中国武术想要像跆拳道、柔道这样的项目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好的发展和影响,必须要有可复制性,那么标准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详细的动作规范,细腻的动作定式,规范化的动作定位,将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太极养身馆独特的标准化太极拳套路。然后最重要的,就是每个动作都必须经得起检验,既然有了一套标准化的规范,当然就需要有一套匹配的检验模式,让学员知道自己到底练习得是否正确。如果没有检验,那就谈不上标准。
为了能够做到以上这些特点,太极养生馆也有一套独特的系统。首先每个学员入学时都会获得一本详细的学生手册,其中涵盖了太极养身馆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规划,将教学的进度量化,让学员在参加一门课程之前就有了对课程进度直观的了解。养生馆还会为每个学员建立他专属的进度表,通过进度表,可以清晰地显示学员的学习进度,使得每一堂课,教练都能有针对性地教学,进度表上还有每堂课老师的签名,便于养身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推广、出书 发展太极
黄忠达老师不仅是一位武学功力深厚的武者,更是一位有抱负和使命感的太极文化和理念的推广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黄忠达老师甚至通过学习考出了中级管理经营证书。
而黄忠达老师对于太极的推广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他将对太极拳的推广分成商业推广和非商业推广两部分。商业推广上,黄忠达老师已经创办了两家太极养生馆,招收学员。而在非商业推广上,黄忠达老师的团队定期在公园内进行免费的授课,以推广黄忠达老师的太极理念。同时他们还热衷于参加各类的公益推广,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的太极拳。另外黄忠达老师还在上海创办了研究会,专门针对太极拳进行研究。
黄忠达老师还在筹措将自己多年对太极拳的理解策划成书,让更多的人能接触不一样的太极。谈到出书的计划,黄老师显得格外高兴,他介绍说,将分三本书来讲清他对中国武术的理解。第一本初步定名为《唤醒中国的太极拳》这本书主要旨在列出目前太极拳界的一些常见的误区,梳理太极拳的基本概念。第二本书初步定名为《改变中国太极拳的命运》这本书的目的是让太极拳成为时尚,改变太极拳在国际上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而第三本书初步定名为《太极拳教学标准化》,这本书将详细介绍黄忠达老师太极拳的动作位置解说,口诀和图示。
采访最后,黄忠达老师感慨地告诉记者,太极拳现在的处境的确尴尬,但是他有信心通过他和太极拳界同仁的努力,改变太极拳的现状,让太极拳能够在国际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也坚信自己的事业是独一无二的,他正在竖起一面旗帜,建立起口碑,为推广太极拳做出自己不一样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