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
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本课时的教学正是为学生顺利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展开的。
教具准备:
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写有“你知道吗”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题,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脚印图片。(出示月球上的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四、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课件依次出示)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每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3)展示汇报:(师:我们在认识平方分米时,说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六、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活动内容
(二)活动过程
1、选择树叶
2、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1)师:每个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先互相估算一下它的面积。能不能直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3)生汇报:(a)放在格子上数数。(b)可以把外轮廓在网格纸上画出来,再数。
(4)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结果,看看谁估算的最准确。
3、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 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注:(出示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1万平方米的森林所制造的氧气能供给一千人呼吸。
资料介绍:
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全球现有的森林,每年生产的氧气达555亿公斤。
4、说说本节课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重点难点】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本探索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呈现了小华出生时与2岁时两个不同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3、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3×6=18(cm2)。(学生在实物投影前画出他看的近似图形,学生们表示认可)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7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2+3)×7÷2=17、5(cm2)。这样和生1的差不多。
师:回顾一下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图形进行计算。
二、练习
1、用练习纸估计自己的脚印有多大,同桌互相检查。
2、P78的练一练
先独立估计,在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怎样计算出树叶的面积?
先讨论,在交流做法,回家之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 94—70=24(只)
2x=46 24÷(4—2)=12(只)
x=23 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这道题的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各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师:把你们研究的结果拿来让大家看看。这样按顺序推算,对于数据小的问题解决起来很方便,不过一旦数据比较大,比如笼子里的鸡和兔有100只,200只,甚至更多,再用这样的办法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师:我们看这个方程列得是否正确?4X表示什么?2(8—X)表示的是什么?兔脚数+鸡脚数=什么?这就是列这个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谁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完整的说一遍?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应有脚8×2= 16只,比实际少了26—16=10只,一只兔少算2只脚,列式为:4—2=2只,所以能算出共有兔10÷2=5只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师解释:刚才我们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课件图画上显示)那么笼子里共就应该有多少只脚?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3只鸡了。
师: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你们会算了,要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兔,(师板书:全看作兔)又该怎样思考呢?你能参照前面的方法自己试着做一做吗?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师:同学们看,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共找到几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三种)哪三种?(列表法,方程法,假设法)你们能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师: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发明出这么的数学问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他们还想出那么巧妙地解决办法,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方程法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全看作鸡
4X+2(8—X)=26 8×2=16(只)
2X+16=26 26—16=10(只)
X=5 4—2=2(只)
8—5=3(只)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 8—5=3(只)
26—4X=2(8—X)全看作兔
26—2(8—X)=4X 8×4=32(只)
2X+4(8—X)=26 32—26=6(只)
26—2X=4(8—X)4—2=2(只)
26—4(8—X)=2X 6÷2=3(只)
8—3=5(只)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积累图形平移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课件中呈现的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
(1)“练一练”“练一练”“练一练”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习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习,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 ”“ ”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计算的方法。
2. 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3. 通过对规律的猜想、验证和总结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试一试试一试的练一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12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练一练”“练一练”“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