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记者 吴德玉 荀超 摄像 胡瑶 柴枫桔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李老师说起评书绘声绘色
散打评书中最具标志性的是“假打”。
现在,随便在街头找个成都人,问:“晓得李伯清不?”对方十有八九会说:“李伯清,假打的嘛。”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伯清火遍大西南。火到啥子程度,有个听似“俗气”的段子,似乎最能说明问题。李伯清上收费公厕,遇到守厕所的小妹,小妹一看:“李老师的嘛,随便屙。”
那时,他已经年近五旬。
关于“假打”的段子,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段子一
前天接了笔业务,原子弹抛光,价格给得高哦,给十万块钱一颗。
段子二
有个公司喊我帮他们进口40万只火车内外胎。
段子三
有莫得基围虾?
莫得。
那么对虾嘛。
莫得。
清蒸熊猫儿?
红烧鲍鱼?
莫得。
算了算了,给我冒碗粉就是了,
你们咋开个馆子啥子都莫得哟。
……
假打,是怎么来的?
这和那个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假打,其实是时代的产物。
李伯清说:“最初用在打电话上,拿个大哥大,把声音提得多高,哎呀,几万块的事情有啥子说头嘛。哦,哦,开个奔驰来接我啊?其实是故意说给旁边的人听,也许电话里根本没声音。假的。后来这个词一延伸,没这个事,假打;对别人感情不真实,假打。”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巴蜀笑星李伯清(摄影 朱建国)
假打之所有火,是因为不真实、不诚实、虚幻,包罗万象都在假打里面,这种现象比较多,最容易被大家吸收。李伯清说评书,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故事,在老百姓身边找到原型, 这样才最接接地气。
因为许多记者都是李伯清的听众,所以,李伯清与媒体的关系相当好。
说起与华西都市报的感情,李伯清说:“我可以斗胆说,华西都市报除了创刊号,首发的第一张报纸,就是我就在剧场帮着发的。”
借着散打评书的势头,李伯清还在华西都市报上开了个版块——发杂音,漫画头像都是他自己勾的,在报纸上散打了一百期。
/strip/quality/80/ig(打卡是什么意思?签到,打卡原指上班考勤签到,在网络中传播后,衍生意思为看过留名,就相当于签到的意思一样,好像是一个日常的行为,表示自己知道了、看过了、今天来过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记录。)nore-error/1|imageslim"/>
喝茶听书,成都人一大享受(摄影 朱建国)
李伯清透露,其实自己小的时候就比较会说,只是小时候没那么张扬。十五六岁的时候,哪个说他一句啊,他一下脸就红了,红到耳根子,相对比较腼腆。“那个时代,吃饭就成问题,家里姊妹又多,从某种意识来说,潜意识就是保护自己。有一种自卑,养成那种习惯,别人还没达到的,我们噼里啪啦就先说了。二是,别人不注意的,我们很快就注意到了,很敏感。对事物的观察,习惯性的动作。比如今天采访,你们在现场布置这一切的时候,每一个人的表情和行为运作,都装在我脑壳里。”
1998年,由华西都市报与四川省文化厅、重庆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巴蜀笑星擂台赛中,李伯清当选巴蜀笑星,与刘德一、沈伐并称巴蜀笑星“铁三角”。
2018年,是巴蜀笑星擂台赛20周年。
回想起巴蜀笑星二十年,李伯清长叹一声:“说老实话,第一代巴蜀笑星,很遗憾的是刘德一老师、李永玲老师都走了。沈伐老师和我,也这么大年龄了。第二代巴蜀笑星活跃在面上的,廖健、叮当、矮冬瓜、钟燕平、张德高、张徐,但是没有第一代影响大。第三代基本没有啥子影响。也许,第一代竞争没那么激烈,第二代竞争稍微激烈些。第一代,观众还守着电视看,第二代,观众勉强看一下电视,第三代,观众都耍手机了。但实事求是,一代比一代,在自身的努力上软一些。因为诱惑更多了。第一代,好多老先生,只要把肚皮吃饱,该咋个艺术就咋个艺术。”
下期预告:
人红是非多。李伯清走红后,也遭到一些非议。2000年5月20日,李伯清去重庆发展。最终,他又回到成都,他说:“这里毕竟是我的家乡。”已经退休10年的李伯清,面对网络时代,依然不虚火,成了连90后都追捧的男神“李贝贝”。
图片除署名为均由华宇春秋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报料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