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2024-06-10 21:10:19 来源:
金风故事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相关文言文苏轼《日喻》原文和翻译
《前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放鹤亭记》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游沙湖》原文和翻译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翻译
苏轼《墨妙亭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翻译
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原文及翻译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
《上梅直讲书》原文和翻译
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
苏轼《叶嘉传》原文及翻译
《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及翻译
《放鹤亭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三槐堂铭并序》原文及翻译
《刑赏忠厚之至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
《答秦太虚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三槐堂铭(并序)》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
《逍遥游》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原(主要社会关系怎么填?原则上来说,主要的社会关系成员指的是本人的旁系亲属,如岳父母、分居的兄弟姐妹、伯叔姑姨舅、甥侄等,还包括和本人关系较密切或本人受其影响较大的亲友、同学等。)文和翻译
曹操《观沧海》原文和翻译
《蝜蝂传》原文和翻译
杜牧《泊秦淮》原文和翻译
《晏子使楚》原文和翻译
《过零丁洋》原文和翻译
杜甫《春望》原文和翻译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和翻译
荀况《劝学》原文和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翻译
《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和翻译
《三峡》原文和翻译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原文和翻译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原文和翻译
晏殊《浣溪沙》原文和翻译
《记旧本韩文后》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翻译
《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和翻译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注解
《订鬼》原文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