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的野望)

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的野望)

2022-09-21 15:49:55 来源:金风故事网

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的疯狂希望)

彼得大帝的野望:冲向印度洋

穿越古今,跨越千里,认识纷繁的事物,看400年动荡的局势,可以分析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领略历史长河中的波澜与差异。

彼得大帝的野心是暂时放弃夺取远东的太平洋入海口,将实力收缩到西线,舍身救人十年,吸取教训十年,从而打败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权,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入海口。为了积蓄力量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彼得大帝推行了国内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改革军事,建立海军深圳生活网。此外,自1695年以来,在俄罗斯南线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土耳其的战争,攻占了黑海沿岸的刻赤海峡,初步获得了黑海入海口。改革的成果经过了实战的检验。

1790年,当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结束时,彼得大帝立即着手准备对瑞典的战争。他利用丹麦对瑞典在北欧建立霸权的不满和普鲁士对瑞典在波罗的海中东欧沿海地区建立土地霸权的不满。于是,连横联合起来,成立了由俄国、丹麦和普鲁士组成的三角联盟,共同对付瑞典。面对这样的联盟,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于1790年发动了预防性战争。三角联盟立即投身于推翻瑞典霸权的战争。

结果,持续了21年的北方战争爆发了。战争开始的第三年,也就是1703年,彼得大帝烧毁桥梁,在涅瓦河口的高泽地区修建了一座名为圣彼得堡的新城,将俄罗斯的首都从内陆的莫斯科迁到了新都圣彼得堡。当时,圣彼得堡离瑞典控制区只有一箭之遥,甚至在瑞典军队的步枪射程之内。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皇帝保家卫国,而彼得大帝迁都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显示了俄国人面对海洋和西方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从此,直到1918年,苏俄将其首都迁回莫斯科,200年来,俄罗斯的首都一直在帝国之外的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的野望:冲向印度洋

回到北方战争,直到1721年瑞典战败,双方签订了Nistad合同,结束了战争。根据条约,俄国获得了芬兰湾、李家湾、利沃尼亚、卡内利亚、爱沙尼亚和拉托维亚的大部分地区。在波罗的海的中东欧沿海地区,它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成为了真正的欧洲国家,也崛起成为北欧头号强国,成为欧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一员,而瑞典则满目疮痍,退出了大国行列。从此,他成了一个对人畜无害的北欧小国。1683年彼得一世登基时,俄国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封建国家,沦为内陆苦寒之地。到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时,俄罗斯已经崛起成为一个濒临大海的欧洲强国,在国际舞台上为俄罗斯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席位,尤其是与强国平起平坐的国际地位,甚至在他心目中与最强大的英国相抗衡。

彼得大帝生前留下遗诏,从哲学基础、战备要求、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运用等五个方面制定了俄罗斯大战略的总体框架,要求俄罗斯后人严格遵循这一遗诏,贯彻俄罗斯大战略。那么这条遗诏所勾勒的宏伟战略主要有14点:

首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积累战略资源,俄罗斯应该优先考虑与英国的同盟和贸易,当资源储备充足时,就会采取对外战略。其主要战术指向伊朗、波兰和土耳其。意思不是征服这三个国家,而是欧洲大国之间如何讲和。但拿下这三个国家并不是俄罗斯大战略的最终目标。根据这份遗诏第九条的原文,主要目标是尽可能接近君士坦丁堡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是世界的真正主人。伊朗衰落的时候,应该冲进波斯湾,向印度挺进。印度是世界的仓库。当这一目标实现后,俄罗斯将不再需要英国的黄金。

从那时起,从俄罗斯到苏联,俄罗斯历代统治者都口头否认彼得遗诏的存在。声称这份遗产和这份遗诏是伪造的,然而,在行动中,它不断证明这份遗诏是真实的。不得不说,彼得大帝的战略眼光真的很独到,一下子就抓住了世界霸权的要害。也就是控制海洋,因为只有海洋才能与世界各地畅通无阻地交流,而海权的关键在于控制印度洋。印度洋是欧亚大陆真正的心脏,因为印度洋是连接东西方、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贸易枢纽,谁赢了印度洋,谁就赢了世界。

地缘政治辩证法恰恰是,仅仅依靠海军力量是不可能真正控制某一海域的海权的,需要依靠目标海域的沿海陆地进行陆地控海,才能真正获得目标海域的海权。只有真正获得了目标海域的海权,才能反过来由海造陆。反过来,海权被用来调动和扭转土地财富的流向。英国正式控制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将印度作为坚实的后方基地,才真正在印度洋获得无可辩驳的海上力量,印度对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的双重霸权是其百年世界霸权的基础。

地中海和西太平洋是守卫英国在印度洋海上力量的东西两翼。英国人只需要控制地中海方向的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塞浦路斯岛等关键节点,命令土耳其关闭其波斯普鲁士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通过将一个潜在的对手挡在中海之外,他可以从西线的侧翼确保自己在印度和印度洋的霸权。所以在西太平洋,只要他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和英属缅甸的一系列岛屿,他就能确保印度洋霸权的东线是安全的。

英国的大战略是通过保卫地中海和西太平洋来巩固其在印度洋的海上控制,以此为基本轴心让任何人从海上或从路上来。只要有人敢接近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大英帝国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动员一切力量。上世纪之交,在美国大国崛起的情况下,英美在霸权转移上并没有直接冲突。因为这不是民主和平理论,也和同一个物种无关。那只是因为美国人在自己崛起的过程中,小心翼翼的不去触碰英伦三岛和印度之间这样的交通线。

彼得大帝的遗诏宣告了俄罗斯的大战略,他正巧与一位像大英帝国一样控制海洋的烈士正面相撞。当俄罗斯的势力只局限于欧洲东北部和波罗的海一次时,这种矛盾只停留在纸面上。当俄罗斯的力量一度上升时,它向南走,从黑海逼近地中海。另一条路穿越中亚草原,接近伊朗和阿富汗时,会突入印度洋、波斯湾沿岸甚至印度本土,英俄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从拿破仑战争后的1815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00年间,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是英国和俄罗斯围绕从黑海海峡到阿富汗的世界命运旋转门进行的一系列大博弈。为了建立共识和支撑力量,英国地缘政治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地缘政治三段论。也就是说,谁统治了东欧的深圳生活网,谁就统治了中心地带,谁统治了中心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也就是所谓的欧亚大陆。那么谁统治了世界岛,也就是欧亚大陆,谁就统治了整个世界。

毫无疑问,这个著名的地缘政治三段论是针对俄罗斯的。因为这个所谓的世界岛,也就是欧亚大陆的心脏,从东欧的平原到中亚草原上欧亚大陆广阔的腹地,俄罗斯实际上控制了这个地缘政治三段论几百年,这自然有其合理性。西欧统治世界数百年的这种霸权的基础在于它对东欧的控制。而这样的地缘政治三段论对后来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虽然俄罗斯控制了所谓的欧亚心脏地带数百年,但从未建立过任何世界霸权。控制印度洋的大英帝国,才真正掌握了世界霸权。从历史真相而非幻想看麦金德爵士著名的地缘政治三段论。似乎谁统治印度洋,谁就统治欧亚大陆的心脏,谁统治心脏,谁就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统治世界。然后彼得大帝又通过俄国摧毁了这条通往世界霸权的道路,以及大英帝国统治世界的大洋。大战略正面碰撞的结果是什么?俄罗斯能否颠覆英语国家的世界霸权,建立自己的全球霸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