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北京批准建设经济适用房,回龙观成为首批规划建设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回龙观”最早建于明朝弘治年间,那么它原本是什么样的建筑呢?它的名字从何而来?有哪些吹脸的故事?
“回龙观”的由来:与明朝很多皇帝无关
回龙观位于昌平区东南部。根据1997年的“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回龙观在清代成为一个村庄。村里原来的傅玄宫建于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今仍有遗迹。它是明朝皇帝的陵墓(即第十三陵)的住所,俗称回龙观,村子很有名。”据传,上世纪初,当地人常把“回龙观”三个字中的“关”字形容为“guān”,意为观望、眺望。老人们以为明朝皇帝从皇陵回京,往往是远远地看着京城。“回龙观”的意思是“回看龙(皇帝)(看着看着)”当时“guàn”字读作白色,成为第四个“guan”。
清代康熙年间昌平府地图
回龙观的来历其实有很多说法,但是没有办法证明其真伪。今天列举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供参考。
一种说法是回龙观的结局是沙河以南众多道观之一,范围当然小,但在北京北部有一个小的知名度的声音。因此,人们称邻村为“回龙观村”。当时,弘治田字下令修建傅玄宫,又称傅玄寺,作为昌平的一个纪念馆,意思是田字太后外出时短暂停留。这个宫殿当然叫“玄府观”,但是因为离回龙观村很近,这个地名叫了很多年,久而久之,“玄府观”也叫“回龙观”。
第二种说法与明朝历史无关。明朝天顺年间“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登基,将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钰囚禁在西苑(今北海)。不久之后,朱祁钰去世了,他打算葬在昌平天寿山下的皇陵里。有传言说,走的时候棺材暂时停在一个道观里两天。这时,负责埋葬事件的官员收到了皇帝的圣旨,废除景泰皇帝为Xi国王。按照太子礼制,朱祁钰应该葬在金山、靖西。因此,原本准备安葬北方皇陵的朱祁钰灵柩被迫返回,葬在金山(今玉泉山北王陵)山下的西边。因为景泰皇帝的灵柩回到这里,人们把灵柩暂时安放的道观称为“回龙观”。
明孝宗(弘治田字)朱祐樘画像
第三种理论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据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让姚在百年后为他选择“吉点”(陵墓位置)。在京郊多次考察之后,姚最终选择了昌平山。朱迪立即颁布法令,禁止在陵墓区内圈地80英里,并将“黄图山”改名为“天寿山”。但这条1带原本是哲龙(现代神话中的蛰伏龙)的封地,却被姚选为皇陵禁地。一怒之下,这条浙龙1路追上了正要回谷都的姚小光,一把抓住了他的头。永乐皇帝为了表彰尧的功勋,在他殉难的时候建了一座庙,并把“傅玄宫”赐给他,让他永远享受香火。传说结束后,姚回头看看蛰龙是否能追上来,于是人们把这座寺庙叫做“回龙观”,后来又谐音为“回龙观”。
出土的古文物记载了回龙观的历史,明武宗继承了孝宗的遗产,将其修复为傅玄宫
与回龙观历史无关,但编年史上有很多记载。明末清初顾《长平山水》(卷)云:“京师有九门,东南称德胜门,元称建德门...出门8英里就是一个土城...清河在20英里外...傅玄宫长12英里,建于红红统治下的17年。回龙观通称。另外18里是沙河店。”清代《五庙记》中“德胜门外有傅园宫”。傅园宫是傅玄宫。清人避讳康熙帝,将“玄”字改为“元”。《钦定旧闻考》(卷170)说:“傅园宫在德胜门以北30里,庙塌了,明武宗碑1在庙的左边。”
根据《昌平史》,回龙观建于明朝中叶。道观始建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完成于郑德十年(1515年),最终更名为傅玄宫。当时的傅玄宫范围很广,有内门和外门,包括钟楼、鼓楼、龙堂、老虎堂、统治堂、正殿和南北方丈。建成后,明朝皇帝参观了天寿山的皇家陵墓,并在返回的路上住了下来。明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杨威,在回龙观过夜,写了一首《睡在回龙观》:“打开沙上的瑶馆,就住几天,天天回双阙。九龄身旁云多,你便收空仙掌,从青萝卜沿阶,夜深吹,犹忆旧乐。”因此,“回龙观”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到了清康熙年间,宫已被废弃,故乾隆1774年所编《孙旧闻考证》中有关于元()宫“殿崩,明武宗碑1在殿左”的记载。回龙观这种古老的建筑当然消失了,但却被当成了地名。
2009年6月回龙观村被拆毁时,出土了“明武宗傅园宫碑”,更具体地记载了回龙观的历史:“弘治十七年(1504年),孝宗皇帝讲过,御马监制黄土马厩草原,就是天寿山居庸关。经过道路的中等土地后,闻起来土壤干燥无水,居民经常生病,于是选择土地挖井打水来帮助他们。我称这为始皇帝的遗产,但他仍然下令监督和修复它,并将其改为傅玄宫...弘治甲子冬十月开工,郑德怡海夏五月顺利完工。这座宫殿是供奉武莺之神的大厅。前者是主殿、龙虎殿、钟鼓楼、内外庙堂。殿门前石为井,南北为方丈。眼花缭乱以城墙、宫殿侧面和正面为兵营,作为停车场店铺,为的是住在放马放旗的军队里,并给60公顷的草原烧香。龚琳北禹,杰出的韩笑,完美的轮敦,单笔惠,是1魏关云长的都城。”碑文描述了回龙观的前身傅玄宫建造的原因,以及道观建成后的范围结构、主要供应和维护、软装饰和清高自大,可以说是对傅玄宫最可信、最具体的介绍。
一般住宅区实际上是北郊农场的旧址,北郊农场曾是首都副食品基地
但总的来说,回龙观居住区的地位并不在明朝的回龙观,也不在回龙观村,而是在50年代后期修建的“北京国营北郊农场”的重点区域北郊农场旧址。
回龙观将军
博客
根据《北京国营农场史》等史书记载,北郊农场1号在清光绪年间属于昌平地区,1936年归属冀东昌平县。1956年2月,黄图乡(1956年与唐家岭乡合并,称回龙观乡)在北郊建了一个公私合营的畜牧场,占地近万亩。1959年4月1日,“北京国有北郊农场”在北郊畜牧场的基础上成立。它因位于首都北部而得名,隶属于北京市农业局。
由于地处文峪河、小清河冲积平原,战斗位置西高东低,北郊农场场地丰富,水源丰富,非常适合经营农田耕作和畜牧业。到20世纪90年代,北郊已有数百亩菜地和果园,数十个奶牛场、养猪场和养鸡场,成为首都最重要的副食品基地之一。1998年,北京遏制了“田乡制改革”,此次管辖的两镇四乡36村划归后昌平县。
同年,北京最大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获批,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南缘,昌平路以东,因靠近回龙观村而被命名为“回龙观文化人居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北郊农场的农田、农场和周边村庄正在逐渐消失,呈现出一派城市的景象。由于回龙观地区的住宅小区以“龙”字命名,如龙泽、龙华、龙跃、龙腾、龙城等,故有“龙兴之地”的美誉。
历史上回龙观村位于回龙观人居西南,即京藏高速公路以西,一般是回龙观镇的行政村。村民姓陈、刘、商、刘。回龙观的前身傅玄宫就在这里,但这座建筑早已消失,只留下古老的遗迹。还有建于元末明初、清初的玉光寺(南寺)、菩萨寺(北寺),还有其他有待发现的文物,已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