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陀弘法四十余年,在众多法会上宣讲佛法,后由弟子整理成为文字性的佛经。这些佛教经典经过后人的长期发展,最后集成为三藏二十部经,包含了佛陀的最高智慧。
《妙法莲华经》简称为《法华经》,是佛陀晚年宣说的最重要的经典。《法华经》最早在印度及尼泊尔长期流传,其后辗转来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最重要佛经之一。“妙法莲华经”中的“妙法”,即是指不二法,是一乘法。“莲华”二字,则是阐释“妙法”的主要内容。以“莲华”喻其妙理,可归为3个:其一,花与果同时而生;其二,“莲出淤泥而不染”;其三,内敛深藏,不显不露。在《妙法莲华经》之中,佛陀直指众生佛性本无二,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皆可学法,人人皆可成佛。
佛教史上公认的最为重要的3部佛经,是《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被尊为“经中之王”。其中,《楞严经》被称为“开悟的楞严”,《法华经》被称为“成佛的法华”。那么,《法华经》相对于其它经典,有何殊胜之处?《法华经》为什么被称为“成佛的法华”?
《法华经》是佛陀于王舍城灵鹫山上所说,其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在中国佛教史上,读诵《法华经》成为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法门之一。《法华经》共二十八品,八万余字,脉络较为复杂,且内容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初学者自己单单看《法华经》全文,不容易读懂读通,最好借鉴古德的注疏作为参考,将大有帮助。
《法华经》贯穿全经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一佛乘”思想。也即是说,一切众生,无论三乘或是五乘,最终悉归为一佛乘,没有余乘。在《法华经》之中,佛陀对于“一佛乘”的赞叹随处可见。那么,佛陀宣讲《法华经》的缘起是什么呢?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期,佛法出现了大小乘的区别。“声闻”和“缘觉”为小乘或者二乘;与之相对的,菩萨则为大乘。在这种分歧的背景之下,佛陀便宣说了《法华经》;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崭新思想。将三乘融为一佛乘。并且强调,“声闻”和“缘觉”乃是方便说,最终要归于“大乘”以成佛为根本目标。以此,《法华经》开启了“回小向大” 的门径。
在《法华经》中,佛陀为所有弟子灌顶授记,指出一切众生在未来劫悉将成佛,给予了众生极大的信心。且详细开示了成佛的根本方法,使成佛不再显得如此神秘。
《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1.“三乘归一”,在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独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佛乘。
2.“人人皆可成佛”,众生皆具足佛知见,众生未来皆会作佛, 法华会上得佛授记的弟子包括三千二百根器不足的声闻弟子,有六千作为女人的比丘尼,有伤佛杀罗汉(属木的字有哪些?属木的字有九,干,月,本,朵,杖,居,柏,桉,梓,棒,扩,轨,过,玑,芨等。)的大恶人提婆达多,有八岁就即身成佛的龙女,法华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这在佛教历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著名的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火起,但是孩子们正在宅内玩乐,眼看火就要烧到孩子们,孩子们都不听话,还在里面玩。长者只能对孩子们讲:“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特别好玩,快出去玩。”听到长者的话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向外冲出火宅,脱离了危险。火,比喻五浊、八苦等;宅,比喻三界。长者比喻佛陀,以种种方便来引导众生出离火宅。
(二)穷子喻,出自信解品。富豪有一子,从小离家出走,流浪在外。有一天他回到了家乡,其父认出了儿子,于是叫他回家,但儿子害怕拔腿就跑了。长者经过很多手段才把儿子请回来,并一再善意引导,最后才使儿子认识了父亲。
(三)药草喻,又作云雨喻,出自药草喻品。药草,比喻三乘人之根性。草有小草、中草、大草三种,依次比喻天人、声闻缘觉、藏教菩萨。
(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指二乘人所谓的涅磐是假的,只有佛乘的涅磐是真实的。犹如一个人幻化了一个城市,然后让人进入。人进入以后,再告诉他,那只是假象。诱使他们回小向大。
(五)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记品。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于其衣中,而其不觉知,流浪他乡,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宝珠,衣食受用无极。
(六)髻珠喻,又作顶珠喻。出自安乐行品。转轮圣王于战争胜利后,赠与众臣金银琉璃,但唯有自己头顶上的明珠不作赏物。这里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
(七)医子喻,又作医师喻,出自如来寿量品。孩子们误饮毒药,以至心神错乱,身为良医的父亲归来,见孩子们非常痛苦,立即调配最好的药草给孩子服食,但是儿女由于中毒太深,而失去了分辨能力,因此不肯服药。
故事是最具说服力的,《法华七喻》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譬喻故事,来传播佛经要义,点醒世俗之人,当然主旨还是要说“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佛乘,“二乘”终究以成佛为最终目标的方便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