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医药行业的十大营销模式

医药行业的十大营销模式

2023-05-21 06:48:38 来源:金风故事网
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营销30年,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的混乱不堪到“顶层设计”阶段的战略模式构建,俨然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浓缩史。从505神功元气袋风靡全球到三株口服液黯然退市,从蒙派营销异军突起到巨人大厦轰然倒塌,从外资品牌大举入侵到本土企业快速崛起,从GMP强制认证到新医改政策全面实施。30年的激荡沉浮,犹如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即使在世界经济史上亦是蔚为壮观!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掩卷沉思,归纳总结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30年来的十大营销模式,以启来者。
哈药模式:密集广告强势拉动,大普药取得大成功
2000年,哈药集团砸出12亿元的广告费,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居全国医药行业第一位。在无数广告密集的狂轰烂炸之下,在媒体和消费者的议论声讨之中,哈药集团和哈药模式被人们记住了。
为了超越同质化的产品竞争、释放过剩的产能,维系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哈药集团确立了“使经营能力大于生产能力”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加之当时的媒体费用还比较低廉,投入1000万,就能实现大面积轰炸,投入上亿元,消费者只有关掉电视才能躲过广告,内外部因素的交织,从而诞生了以密集广告强势拉动大普药销售的哈药模式。10余年来哈药集团一直稳居中国医药百强榜前列足以证明这一点,盖中盖、严迪、护彤、三精等品牌也早已深入中国百姓的心智。
现如今,再依靠密集广告强势拉动普药销售的模式已经难以复制和维系,首先是媒体费用不断高企,巨额投放费用早已换不来大面积广告覆盖,其次是数个同类竞品在终端实施高毛利拦截策略,使得广告品种在终端声势渐微。目前,哈药集团已经开始战略调整,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修正模式:传播精准,高额空间,人海战术
修正药业在推出第一个明星单品斯达舒时,胃药市场早已是高手如林,在三九胃泰、丽珠得乐、胃炎平、吗叮啉等当时响当当的品牌面前,修正药业选择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展开了犀利的攻势。
相比哈药模式的广告大面积狂轰乱炸,修正在品牌传播上相对要聚焦和精准得多。一是媒体选择上相对聚焦,主要集中在央视和重点卫视,达到了传播冲击力强,可信程度高的目的;二是精准定位疾病症状,做到了症状清晰化,胃痛、胃胀、胃酸,就用斯达舒,简洁有力直接对应消费需求,形成强大的购买指令。同时,修正药业在线下实施了强大的人海战术,队伍迅速扩大到上万人,并给予销售团队高额的利润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渠道链条的积极性,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丰厚的激励机制,使得修正斯达舒快速的全国市场全面铺开,配以线上凌厉的广告攻势,修正斯达舒一下子攻克了胃药市场的半壁江山。
修正药业在斯达舒身上尝到甜头后,迅速将这种症状突出、高额空间、人海战术的营销战略模式,复制到后来推出的唯达宁、消糜栓、肺宁颗粒、修修爱等几个品种上,并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
近年来,面对降低药价的政策压力,以及不断高企的人员成本,修正药业也在适时调整营销模式,并在产品战略上向保健食品、保健饮料等方面不断扩张。
扬子江模式:产品集群进医院、同乡队伍高返利
与大多数本土医药企业相比,扬子江药业是一家比较专注的企业,专注于产品集群的打造和医院终端的开拓,这种专注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抵制住了多元化和资本市场的诱惑,最终使其荣登中国医药百强榜首。“一揽子产品群策略”使其可以通过打包的方式与医院进行谈判,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口碑,同时,其中的利润型产品则为企业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回报。
扬子江模式最为外界称奇的就是其由泰州同乡组成的营销队伍以及激励机制。利用乡情纽带及利益共享机制,极大地调动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将公司的销售任务当自己的事业来做。在企业提供给医院高出行业3倍之多的返利政策及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的掩护之下,这支队伍一路长驱直入,不断攻克省、市、县三级医院甚至乡镇医院,最终将扬子江药业抬进了百亿级俱乐部。
扬子江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本身的灰色气质也广受诟病,一度被上升到道德批判的高度。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紧缩,特别是反商业贿赂、招标、降价,对创新药品的扶持等对扬子江冲击极大,有报道指出,在国家强行降低药价几个月内,企业一下子就蒸发了近8亿的销售额。
面临监管越来越严,药价越来越低的大势,扬子江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也越发凸显。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扬子江药业明显加大了自主科技产品的研发以及OTC产品的推广力度。变!已经成为扬子江药业的坚定选择。
江中模式:大广告打造OTC大品牌,渠道终端精耕细作
OTC大产品,大广告,是众多医药企业采用的营销模式,但江中制药无疑是最成功的。草珊瑚含片的广告,使“江中”品牌深入人心,2002年又通过电视广告重磅出击,使江中健胃消食片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攀升,紧随其后的是江中亮嗓的娱乐化营销和初元的针对术后病人的精准广告定位,都在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在大力做好品牌传播及维护的同时,江中制药在渠道终端实施精耕细作策略。2004年通过深度分销,协议二级商的数量急剧扩大的2000家左右,同时不断加强第三终端的营销力度,使公司销售终端向新的市场进一步延伸。并通过终端维价、产品陈列、终端包装、打击仿冒品等措施,使终端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渠道和终端秩序,极大地提升了渠道商和终端的满意度,使得江中制药的OTC产品和保健品不断大放异彩!
OTC产品及保健品,具有类快消品的特征,其本质是消费者自主购买,品牌知名度决定成交率。通过大广告树立大品牌,通过渠道终端精耕细作实现良好的渠道管控,是看似简单却是最为稳健最为有效的营销模式,江中制药已经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目前包括东阿阿胶和云南白药在内的众多医药企业也都走这一条道路,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蜀中模式:第三终端遍地开花,大普药规模化低成本
蜀中药业成立之初,即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实际情况,将目光对准了以广阔的农村市场为主力战场的第三终端。2003年,企业提出了“普药精做”的口号,2005年蜀中药业销售额超过8亿元,其中30%以上是在农村市场取得的。当年,阿莫西林胶囊占该品种全国市场的3成以上,氨咖黄敏胶囊、板蓝根颗粒、氯芬黄敏片等普药品种的销量也居全国第一。
在第三终端遍地开花的营销战略指导下,蜀中药业一方面与安徽华源、湖北九州通等达成战略合作,一方面积极与县一级医药公司建立新型工商联盟,利用其现有渠道和丰富的经验对农村医药市场进行深度开发,确保了蜀中药业对第三终端的广泛覆盖。
在蜀中领军人安好义“价低一分就离市场更近一步”的思想指引下,规模化低成本成为蜀中模式的关键。为严格控制成本,蜀中药业建立了板蓝根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极大的降低了采购费用,同时,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相继建成了年产130亿粒的中国最大的空心胶囊生产线,其产量目前稳占中国胶囊市场的十分之一,仅此一项,胶囊剂生产成本即下降20%,每年节约成本费用500万元。
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以及新农合参保范围和人数的不断扩大,第三终端的市场容量还将持续增长。但受于低价中标的掣肘,去年爆发的“蜀中事件”也为蜀中模式投下了一道阴影,蜀中药业能否一如既往的在第三终端高歌猛进,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杨森模式:处方药与OTC并重,学术推广和品牌传播双举
西安杨森在皮肤科、精神病、抑郁症、肿瘤和血液疾病等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处方药。在处方药的推广上,西安杨森通过自主研发或销售许可转让等多种方式,引进了多个领域的新药,加大国内产品研发与临床试验的同步力度,缩短新药在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上市的时间差,专门组建以处方药运营见长的国际化团队加强医院终端的建设。同时,积极实施“让每一个中国医生了解西安杨森产品”的学术推广工作,通过召开各种产品的座谈会、宣讲会、研讨会,面对面地向医务人员,特别是有处方权的中青年医生进行宣传。比如在推广皿治林产品时,就特别邀请了北京、上海的4名国内知名教授,在上海、广州、乌鲁木齐等40多个城市举行巡回演讲,全国有近4000名医生聆听了专家的学术演讲。
对OTC品牌产品的打造,西安杨森更是巨资投入,不遗余力,在线上实现了央视、各大卫视、网络、户外媒体、行业媒体的全方位高强度的广告覆盖,使各大OTC品牌在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在线下坚持以国有商业企业为主渠道的销售策略,并对大客户实现价格优惠,对付款及时者实行现金折让的销售政策。与各级渠道商建立了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新型伙伴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渠道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处方药与OTC并重,既为西安杨森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又为其提供了丰厚的现金流,加之中国医药市场持续高增长的行业大势,近年来,对其总部而言,西安杨森在亚太地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受到总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个本土化最为成功的外资药企,在今后的征程中,必定以其专业、稳健的姿态,继续在中国医药市场上大行其道!
东风模式:恐吓营销,终端体验
东风模式,准确的讲应该称之为九鑫模式。1996年,九鑫药业成为济南东风制药新肤螨灵霜的全国总代理商后,将蒙派营销中的恐吓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迅速使新肤螨灵霜声名鹊起,单品累计销售近10亿元,并带动了一个庞大的除螨市场。
老人怕死,女人臭美。九鑫药业正是抓住这一朴素的人类心理,在当时媒体监管极为松散的环境之下,利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强势推出了耸人听闻的除螨概念,极力渲染螨虫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刺激女性脆弱的神经。为了进一步强化除螨概念的可信度和紧迫性,九鑫药业在促销现场又增加了仪器检测手段,在显示镜下,一条条让人心悸的螨虫正在蠕动,更加激起了女性消费的迫切性。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新肤螨灵霜一时成为趋之若鹜的产品,并带动了螨婷香皂等系列产品的销售。
直到2003年,济南东风制药与太太药业喜结良缘之后,宣布新肤螨灵霜的品牌归属于太太药业,九鑫药业才含恨黯然退出苦心经营多年的除螨市场,新肤螨灵霜连同其恐吓营销手法也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蒙派模式:无底线炒作,更狠,更快,更邪乎
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史上,面对众多的名门正派,蒙派俨然属于邪门歪道,集各家之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症状明确,人群模糊,恐吓营销,会议营销,旅游营销、免费义诊,电台讲座、垄断媒体,狂轰乱炸,无所不用其极!505神功元气袋、三株口服液、太阳神、红桃K、傅山药业、沈阳飞龙以及难以计数的亿万级操盘手,都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和发扬光大者。
蒙派模式,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机制尚未建立,政策监管不到位、媒体趋利附势。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无限制的操作空间,高额的利润回报,毫无底线的炒作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老百姓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模式已退居四、五线农村市场,用不了多久也必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的粉碎。
脑白金模式:礼品营销,无孔不入
脑白金绝对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一个异类,这个以功效立命,靠软文起家的产品,在“改善睡眠,润肠通便”的功能诉求被保健意识空前高涨的人们接受之后,立即剑锋一转,从功能营销转到礼品营销的大道上来,从而极大的拉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将其转化为健康长寿的代名词,过节送礼的代名词。
一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词,在各种媒体长年累月持续高密度狂轰乱炸之下,中国百姓的消费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被彻底改变,从而使脑白金成为城市居民重大节日送礼的首选产品,并持续热销十余年。
礼品营销脑白金不是第一家,高密度广告投放脑白金不是第一家,但脑白金同时将这两种手法运用到了无人能超越的极致,脑白金注定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法超越的产品。
安利模式:为中国而变,开创中国特色直销模式
安利中国是具有浓厚的美国特色的直销企业,即纯粹的人员推销模式。1998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宣布传销为非法,安利也受到巨大冲击。
国家在打击非法传销的同时,也给类似安利这样的公司留有一定的余地,正是抓住这一根救命稻草,安利拉开了中国特色的直销大幕,开始为中国而变。
首当其冲的是销售模式的改变,从纯粹的人员推销,转变为店铺销售+人员推销相结合的模式。其次是品牌传播模式的改变,安利先后聘请伏明霞、刘翔等多位明星,担纲其旗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并大力开展奥运传播、慈善传播、公益传播,大打亲和牌,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与安利同类型的直销企业如雅芳、玫琳凯等,也都遵循安利的模式,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直销道路。事实也已经证明,为中国而变,收益十足可观,如今,安利在中国大陆的年销售额早已突破150亿,而1998年之前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额才不过15亿而已。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三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各种营销模式与操作手法层出不穷,推动着整个医药保健品市场不断地向前跨越式的发展。未来10年,依然是中国医药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政策机制将不断完善规范,消费意识将更加理性成熟,以往成功的营销模式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重心,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再创新的成功典范,将是每一个医药营销人需要思考的问题!2012,决定中国医药企业命运的战略决策年
企业的不断成功,源于在每个关键机遇期做出正确的抉择。对于在新医改不定性下徘徊观望多年的医药企业来说,2012年将成为决定中国医药企业未来命运的战略抉择年,能够做出正确抉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首先,政策明朗,尘埃落定,医药企业迎来集中发力期。经过3年的探索和总结,新医改对医药企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朗,是医药企业出手抢占市场的关键机遇期。药品持续降价、反商业贿赂、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和地方零差率配送等一系列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使药企操作空间受限,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适应新的行业形势。不能及时作出调整的企业,必将受到政策的巨大影响和约束。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促进行业集中度的导向,优胜劣汰下,逼迫医药企业做出抉择。更加严格的政策将使医药市场重新洗牌,一些中小企业或产品退出市场,他们的出局将为医院处方药市场让出1200亿元的市场规模,这1200亿元,将成为生存下来的药企重点争夺的“蛋糕”。近年来,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我国已出现如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但与全球医药巨头400—500亿美元的业绩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产业集中度还在加速集中当中。
第二,消费者转变升级,传统营销手段必须更新。首先,消费者自我药疗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在药品零售终端购买OTC药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其次,70、80、9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体,这一群体具有高度的自我药疗意识,消费更加理性,简单的大广告、人海战、炒作营销,对这些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降低,一些炒作手法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第三,大健康概念深入人心,营养保健产品持续高速增长,全民健康养生热带动了中医药产品的常态化销售。
第三,媒体变化促使企业必须进行新的战略调整。传统媒体价格水涨船高,企业传统营销手段的费用急(性格特点有哪些?性格特点包括无力性格、不适应性格、偏执性格、分裂性格以及爆发性格等。)速攀升,媒介费用增长已经超过医药行业销售和利润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新媒体兴起,网络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的主流媒介之一,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新的媒体传播形式给医药营销模式提出了新课题,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营销模式必将被市场淘汰,并给企业带来沉重损失。
第四,一些品类品牌缺位,处于品牌抢占的关键时刻。目前,一部分品类已经形成强势OTC品牌,比如仲景六味地黄丸、天士力丹参滴丸、江中健胃消食片等,这些品类老大已经坐享品牌带来的丰厚利润。但是,一部分OTC品类还没有形成老大,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主要品种销售前20位企业占80%以上市场份额”,这将推动企业优势富集,正是相关医药企业发力的机遇,谁先做出明确的战略决策,谁就有可能抢占先机。
第五,跨国公司抢占中国医药市场份额,中国医药企业不进则退。利用兼并重组的方式,赛诺菲拿下了21金维他和好娃娃,拜耳成了白加黑的新东家,甚至考虑将他们的网络渗透至中国的乡村地区;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斥资2亿美元在泰州打造其全球投资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以推动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默克与先声药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业务涉及产品研发、注册、制造和销售多方面;美国辉瑞6月份以投资5000万美元参股上海医药H股;德国勃林格殷格翰早前宣布进军中国肿瘤药市场;首款抗肿瘤药物将于2014年上市,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制药行业负责人诺伯特表示,药品制造商失去了他们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销售涨势,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造商都正在转移至新的目标市场,特别是亚太和拉丁美洲。
跨国公司现正设法收购非专利药品公司来弥补专利期满所带来的收入损失。众多跨国公司及超过五千多的国内企业都在竞相争夺该市场一席之地。中国医药企业如不能做出相应应对,将面临不进则退的两难境地。
从混沌乱象到GMP认证,从医改观望以及金融危机产生的不确定性,到现在的尘埃落定,2012年,将成为决定医药企业命运的战略抉择年。
医药企业经过了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现在又到了战略聚焦的关键时刻,医药行业格局将再次出现新变化,所以,2012年将成为决定医药企业命运的战略抉择年。
决胜未来三大战略路径
要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必须认清行业发展方向。福来认为,中国医药营销正在向着以下三大战略路径转变升级。
战略路径之一:以处方药和医院线为企业战略重心
典型代表:以岭药业、先声药业、步长药业、济川制药、康缘制药等。
处方药和医院线是医药行业之根,医药产品中,处方药几乎占70%以上,处方药大量进入医保目录,一些治疗性基本用药直接从基层医疗机构免费获得,医药治疗会成为更多人选择。随着国家GMP、GSP、GCP、GLP、GAP等各项政策的陆续颁布,处方药营销向良性发展的趋势更是不容置疑。
院线作为医药营销的第一终端,一直是医药企业必争之地。随着反商业贿赂的推进、带金销售的同质化和风险的日益凸显,专业化营销、提供专业药学医学服务,将是药品营销发展的必然方向。
以处方药和医药线为企业战略重心,适合于强化专业路线,专注于临床市场,资源集中在学术层面,尤其是拥有多项独家专利技术的企业,比如拥有大量的专利药物、独家品种;掌控大量学术专家资源和学术话语权;医院终端精耕多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品与医生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甚至将自己的大部分研发课题设立在医院等。
医药行业本质上仍是研发决定未来,得专利者得天下,专注处方药和院线的企业就要依靠技术优势,在当前政策环境下,探寻新的营销模式。辉瑞公司的络活喜一直雄踞中国降压药销售的冠军宝座,除了提炼出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特性,凸显络活喜的优势外,灵活的学术推广方式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普遍好感,在竞争中完胜对手。
战略路径之二:以基药及第三终端为企业战略重心
典型代表:华北制药、蜀中制药、辅仁药业、科瑞制药等。
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和实施,中国医药产业正步入“基本药物营销时代”,做基本药物领军品牌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选择这一战略路径的企业一般具有普药生产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企业对第三终端渠道的运作和掌控力较强,盯着基本药物目录,一切围绕基本药物政策做文章,有大量品种进入国家基药目录,是医药龙头和区域强势企业的优势所在。
基药为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了巨大市场。以医改设想中要求基药销售额应占药品销售总额70%以上的目标来看,即使国内药品市场总盘子维持在10000亿左右不变,要达到80%市场份额的前20强基药企业,必须得争取到5600亿以上的基药市场,如果该目标得以实现,就意味着中国市场将会出现上10家销售额在300亿元上下的超大型药企。但现实的问题是,2009年,排名第一的哈药集团的销售额还只有130亿,排名第二的石药集团销售额也刚过百亿。
医保覆盖扩大,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增长已经成为共识。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包括县级医院在内的基层医药市场,规模将达1699亿元,整体占比为18.7%。该所预计,去年3月新医改公立医院改革重点落在县医院综合改革后,市场规模将因此扩增664亿元。
借助基药配送占有基层医疗机构终端,打开基层医药市场,将为企业带来更大价值。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并把目光投向第三终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西安杨森制药公司OTC产品有60%~70%的销量是来自第三终端;中美史克早在2005年就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市场的调研工作。
在“基本药物营销时代”,拿到基药资格证的企业,无论企业大小,真正要想在这次“大浪淘沙”的新医改中获益,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企业跨越式发展,除了顺应基药制度,重视产品价格、产品结构、组织架构、商业客户、招标策略的调整外,更要意识到,“品牌营销”将成为影响是否能中标确标、是否能获得定价主动、是否能影响医生和消费者优先选用、是否能捕捉的政策机遇等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营销要素。
战略路径之三:以OTC及大健康品牌运作为战略重心
典型代表:修正药业、江中制药、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宛西制药等
毫无悬念的是,以OTC明星产品为核心辐射大健康产业将成为医药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
如前文所述,消费者自我药疗意识、大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极大地刺激了OTC和营养保健品市场。同时,药企产品给人一种带着“药味”的感觉,有“功效”的心理暗示,具有经营大健康产业的天然基因。目前,这一战略路径已经被不少品牌制药企业关注,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江中在维持健胃消食片细分市场绝对龙头地位及盈利能力的同时,战略资源配置重心开始逐步转向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初元在新增细分产品的推动下,含税销售超过3.5亿元,同比增长约35%,主打高端滋补品的参灵草上市第二年销售即突破2亿(含税),东阿阿胶更是以阿胶为核心,大举进入大健康产业,保健品增速达45%,重磅品种桃花姬已过亿。
想比前两种,这一领域更是得品牌者得天下,拥有一个甚至多个OTC明星产品的医药企业,就有了向大健康产业扩张的天然优势。大健康的消费来源于是基于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有志进入这一领域的医药企业,将在有针对性的对消费者进行品牌宣传,注重终端掌控及连锁合作两个层面,展开竞争新升级。
做出选择,更要坚持下去
福来提出的三大战略路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身的。因为每个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产品定位、资源配置都不同,必须依据自身资源,选择最适合的战略路径,配套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东阿阿胶借助独有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进入大健康领域水到渠成,但也很难为其他企业复制;福来服务的四川国嘉制药虽是一家小型医药企业,但企业通过对古蔺县中药资源的精心整合,拿下中药原产地保护证书,建立了在“赶黄草”制剂上难以撼动的地位。
一旦确定了企业战略,选准了,看对了,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市场做透。2004年初,康恩贝提出打造成中国植物药第一品牌和旗舰企业,并用10—15年时间,将康恩贝发展成一家国际级植物药企业。有了这样的战略定位,企业不仅在营销上专一传播,在并购整合方面也围绕着植物药产业目标,按照“3+1”水平购并策略(植物药,独占性品种、品牌和营销网络+团队),并购了浙江佐力药业;2005年又按照“种植-饮片-提取-植物药制剂”等垂直整合方式,掌控了湖南九汇现代中药70%的股份,并收购了上海安康医药公司,以此建立区域市场网络,占领区域制高点。围绕“现代植物药”整合发力,使康恩贝过亿元的单品种有6个,其中承担起塑造康恩贝“现代植物药”品牌形象的“前列康”销售收入达3亿元。
三大战略路径均是医药企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企业必须择一为核心战略,但并不是说,其他战略路径不能涉及,做了基药就不能涉足大健康产业。适当的进入其他路径,能够与主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提升利润,促进企业发展。
像华北制药,新中国医药工业的长子,老牌大型医药国企,目录品种有60多个。如果仅做好“基本药物第一供应商”,无疑可能是整个基药扩容的最大受益者。但华北制药并不满足于此,华北正酝酿谋变,借国家医改契机,产业规模再上台阶的同时,通过品牌营销的运作,在5年内,实现“123”战略目标,即擦亮“华北制药”的金字招牌,提升企业在抗生素、OTC、原料药、生物制剂、保健品等多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实现2011年过100亿、2013年过200亿、2015年过300亿的发展目标。目前,OTC品种和营养保健品都获得了较好增长。
在关键的战略抉择期,不同的企业对战略路径的选择,一定程度决定企业能走多远,做多大!战略路径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是规避竞争、建立壁垒的前瞻性思考,是从战略上超越对手的有力手段。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每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人做出过远大的决策!”现在是医药企业做出远大决策的时候了!
相关内容推荐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