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中国地理_自然百科

中国地理_自然百科

2023-07-10 21:50:27 来源:金风故事网
中国地理

中国国土广阔,从亚洲中部的帕米尔高原,延伸到太平洋西岸的海域,从寒温带的黑龙江江心跨越到赤道附近的曾母暗沙。 陆地面积广达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岩风化后的紫色土,被称为“紫色盆地”或“红色盆地”。江南丘陵的红色砂砾岩区,有些被侵蚀而成朱崖赤壁的“丹霞地形”(见中国的红层)。西南石灰岩区,在溶蚀作用下,形成峰林、溶洞、地下暗河等发育完美的喀斯特(岩溶)地形(见中国的喀斯特(岩溶))。西南的横断山区,景观呈垂直变化,由河谷到山顶,植被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等。当地人民常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高山峡谷区气候和景观的变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因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中国夏季风影响较少,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年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100毫米以下。冬季寒冷,夏季温暖,甚至炎热,气温的年、日较差均大,大陆性显著。本区的温润程度低,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由东往西,大体上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古代《敕勒歌》中所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这里典型草原景观的生动描绘。本区地广人稀,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4%。

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强大的风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东部的内蒙古高原海拔千米左右,地表径流多属源出暴雨的暂时性水流。高原地势平坦,侵蚀轻微,极目弥望,几乎全是浅起缓伏的“塔拉”(蒙古语低平地之意),有“远看似梁,近看是滩”的特点。这些塔拉的水草丰美处多属优良牧场,可见到成群牛羊和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也可见到在草原上奔驰疾走的黄羊群。但在草地遭到破坏的地方,表层沙土被吹走,形成基岩出露的砾石地──戈壁;被风吹走的沙砾在较远处沉降堆积成沙丘或沙山,形成沙漠地貌。有些沙丘呈新月形,随风移动,被称为流动沙丘,能掩埋草场、农田、村舍、道路,危害很大;有的沙丘上生长着固沙植物,即不再移动,成为沙地。戈壁和沙漠是内蒙古高原、也是西北干旱区的地貌特色。

内蒙古高原大部分属内流区或无流区,湖泊多为咸水湖或盐碱湖。外流河主要是过境的黄河,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平原上河渠纵横,阡陌相望,有“塞上江南”之称(见河套平原)。

贺兰山以西的地区降水更少,蒸发更盛,荒漠景观显著。但在甘肃河西走廊西南侧,耸立着祁连山,新疆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边缘,环绕着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高大山脉。这些山脉的顶部分布有现代冰川和万年积雪。暖季高山融水成为干旱区内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这一带景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明显,大体上呈现为山麓荒漠—山地草原—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永久积雪的带谱;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又可分为四带:山足戈壁—绿洲平原—沙漠区—内陆湖区。

干旱的山足戈壁,夏季炎热有雨,冬春有冷风暴。戈壁滩由砾石层构成,在盆地开口、风力强劲的地段,可见到“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景象,以及风蚀而成的“城堡式”地貌。这一带是古代丝绸之路驼队的通道,今天为公路、铁道的良好地面。坚固的戈壁滩,不用修路即可通行汽车。

山足戈壁地下为沙砾层,吸水性强,大部分出山的河水由此层下渗,成为地下水,于低处重新露出地表,涓涓清流,灌溉着山脚下的块块平野。这些分散的山麓平野,绿树成荫,是河西走廊和新疆境内的绿洲所在地,也是干旱区内粮食瓜果的生产基地,人口、村落、城镇的聚集点。

在“绿洲”以外,即为浩瀚的沙漠区,象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广达3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整个沙漠地区,除边缘分布的岛状绿洲,以及一些沿较大河流(如塔里木河)深入沙漠的“绿色走廊”外,绝大部分是黄沙莽莽的沙海,其中有一望无垠、波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有高大的金字塔型沙丘,也有绵长蜿蜒的沙垄。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西面有缺口,西风带来的水气进入,使盆地内部不致太旱,沙漠面积较小,有不少水草丰盛的优良牧场。

盆地中心低洼处是内陆湖区,有些内陆湖,如罗布泊,因注入湖泊的水源断绝(上流灌溉用水增多并修筑水库),现已干涸,湖底荒原被风侵蚀成崎岖的“雅丹”地貌和长条弯曲状的“白龙堆”地貌。

青藏高寒区

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抵网山;东起横断山脉;西至国境线。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还有不少白雪皑皑、海拔7000米乃至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形成年代最新的高原,由于地势的极大隆起及其所产生的强烈热力、动力作用,形成为世界上中、低纬度内独特的大面积高寒环境。人们常把青藏高原与地球的南北两极相比,把它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本区高原的地势作用超过了纬度的影响。它与同纬度低地区的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景观有极大差别。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而年、日较差大,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冰川冻土发育,寒冻风化和融冻作用十分普遍。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水湖外,大部分是咸水湖和盐湖。气候由东部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在植被方面表现为森林→草甸→草原→荒原的带状更迭。

高原东南部和东部与第三级阶梯接触部分,峡谷深切,山势险峻,许多极高山雪峰林立;海洋性冰川活跃。不少河流干支流多发源于古冰川U形槽谷中,往下则急转为深切的V形谷, 后因高原隆起而成“谷中谷”的形态,或是支流以跌水或瀑布形式汇入主流。这一峡谷地带,堆积地貌难以发育,山崩、滑坡、泥石流比较频繁。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分布明显,低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可与邻近的冰川、雪山构成在同一幅画面上的瑰丽的图景。

高原顶部气势开阔。主要是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相间。山地不再呈峻峭巍峨状态,坡度和缓,比高不大,往往“远看似山,近看成川(平地)”。高原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比较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与物质移动。大风把山地的岩屑、砂砾吹到低地背风处沉积起来,夏季冰川融水再把它们带走。这些沉积物在夜里和冬季,水结成冰,把松散的沉积物凝成冻土。冻土层硬如岩石,河流不易下切,大量河水在冻土层上流动,多呈曲流。在青海省境内的长江、黄河源地和川西高原一带,形成广阔的泛滥平原、沼泽和草滩地貌。

构成青藏高原主体的羌塘高原,位于昆仑山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海拔4500~4800米,地势南北两边高而中间低。山地大多连续分布,被众多湖盆分隔。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有现代冰川发育。这里是高原湖泊集中分布的地区。由高空鸟瞰,星罗棋布的湖泊如点点繁星闪烁在绿色的缓丘、草滩之间。沿湖地区,湖成平原广阔,为牧放藏羊、牦牛的优良草场。草原上春夏季花开遍野,景色美丽。

藏南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势较低,海拔3500~4100米,气候比较温暖,最暖月在15℃上下,最冷月约-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是西藏主要农业区,适宜种青稞、小麦、豌豆等。西藏的主要城市拉萨、日喀则等也分布于此。 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地,西部的阿里山地,由于气候十分干燥,均呈荒漠景观。西昆仑山是青藏高原的巨大冰川中心之一。这里的冰川属大陆性冰川。它们大多处于静止或退缩状态,丧失了侵蚀能力,对高原现代地貌的发育作用较小。

青藏高寒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居民稀少,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项建设有了较大进步,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尚不足以改变自然界的原来面目,原始状态自然保存得比较完整,为人类研究地球科学,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场所。

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见彩图)。

东部沿海地带

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沿海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面积占全国13.6%,人口占全国42%。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辽宁中南部、京津唐、沪宁杭地区都集中于此,重要的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分布在这一带。从全国看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设施的基础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与海外有传统的经济联系,信息灵通,对外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大连、 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广西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开放区都在这一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外引内联和对外、对内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使这一地带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基地,海洋开发的基地,培养向全国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国传送新技术、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若干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容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这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横向联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商品性、创汇型的农业生产,把长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为环太平洋带上的重要经济地域。

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9个省区,面积占全国29%,人口占全国35.6%。这一地带能源、各种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内蒙古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大部分省的农业比较发达,是中国粮、油、棉、糖的重要产区。今后中部地带应加快能源、原材料加工,主要是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磷矿、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促进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增长,逐步把中部地带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若干重要机电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及能够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其他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中部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能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黄土高原的大量水土流失,东北森林的过度砍伐,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高所潜伏的洪水决口泛滥危机,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以及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等。因此,在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潜力的同时,加强由西向东的运输通道建设,大力造林育林、保持水土,防止土地沙化和江河泛滥,并大力发展同东部沿海、西部地带的横向联系,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担负起承东启西的作用。同时生产更多面向全国和可供出口的产品,在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

包括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一个标准团有多少人?一个标准团人数通常是1500人左右,是由若干个营(或连)及战斗、勤务保障分队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新疆,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共9个省区。面积占全国57.4%,人口占全国22.4%。初步调查,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各种矿产资源前景可观。但目前勘探不够,开发利用更少。这一地带除四川盆地、陕西关中、甘肃兰州附近等少数地区以外,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交通不便,人口和城市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都不够发达。今后应大力发展农林牧业、交通运输业,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加工工业。由于西部地带,特别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在不适宜开垦和耕种的地区因滥垦滥牧,使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困难。这一地带目前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选择水源条件较好的地点,扩大绿洲农业,逐年减少粮食调入量;加强草原牧区建设,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加快对现有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建设与中部、东部沿海地带联系的铁路干线,努力搞好公路建设,在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地方民航事业;在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新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等地建设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区;建设川滇黔交界地区,使之逐步成为一个主要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使之逐步成为新疆重要的工业枢纽地带;进一步开放西部边境的某些市镇,发展边境贸易。从长远来看,西部地带资源丰富,有发展工农业的广阔空间,是全国的战略后备地带。

全国按照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带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各自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安排开发的重点,作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规划,采取东西结合、沿海与内地互相支援、互相促进的发展战略,使各个地区都借助自己的优势得到发展。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必须加强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业集中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发展技术水平较高、资源消耗较少的产业及出口产品,资源富集地区要加速资源开发,并适当发展加工工业,同时加快建设东西走向的交通干线,扩大沿海与内地的交流,缩小沿海与内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上一篇:瑙鲁_自然百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中国地理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