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实力雄厚的邹平县,尽管近年来与各地类似面临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通过广辟各类健康融资渠道,全力矫正一个时期民间借贷出现的一些病态现象,金融生态持续优化,保持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势头。据了解,今年1至10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7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4亿多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26.2%。
据了解,邹平县近年来通过广辟融资渠道,为实体企业输送血液,收到较好效果。邹平县金融办介绍,首先是落实好作为主渠道的银行融资,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近488亿元,贷款余额超过495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25%和14%以上;第二是力推企业上市融资,目前上市公司已达9家,从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06亿元,上市公司个数、融资额度均居全省县级第一位;再就是发展债券市场融资,目前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信托、企业债券等融资产品17只,融资226亿多元。
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近年来各地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就为民间借贷趋向活跃提供了土壤,邹平县亦不例外。邹平县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人民银行总行曾经统计过,全国民间借贷资金总量约占贷款余额的5%左右。2012年7月份,滨州市围绕民间借贷成立的督查组与金融办、工商局、人民银行、银监局等主管部门共同调查测算,邹平县民间借贷资金规模约为20亿 25亿元。这与人民银行总行的 5% 的比例数据基本一致。
邹平县金融领域的有关负责人分析,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和 三农 融资难题,在弥补正规金融不足、满足部分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方面发挥了作用。但由于民间融资、民间借贷具有私下交易、私相授受的特点,而且这个领域长期以来法律法规缺失,致使监督制约困难,在融资环境不乐观的情况下,极易滋生高利贷链条。邹平县公安机关在办案调查中发现,民间借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各地均普遍存在,但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之前,邹平县高利贷现象难觅踪影,正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催生了专门从事放贷的中介人员。2010年以来,一些粗放型中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面临淘汰,引发矛盾纠纷。
今年初,邹平县通过各种途径摸底排查,将民间借贷出现一定矛盾纠纷的资金基本锁定为3 5亿元,而真正由高利贷形成的不良资金仍远低于这一数字。邹平县认为,高利贷链条上的资金必定会引发各类矛盾纠纷,容易导致打架群殴、恶意讨债等群体事件,因此采取各项有力措施予以应对:一是由司法机关积极介入调解,力促协商处理;二是变卖债务人资产,加速还账偿债;三是严厉打击非法放贷、恶意讨债者。其中,今年以来,公安机关治安处罚的恶意讨债人员已近30人次。
据邹平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部分媒体对邹平县民间借贷问题的相关报道,产生了一个正效应,就是普通百姓对高利贷已避之惟恐不及,高利贷在邹平再无生长空间。
据了解,在斩断高利贷链条的同时,为满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需求,邹平县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其中,小额贷款公司已有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有3家。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7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40亿元。新型金融机构门槛相对较低,手续简便灵活,但资金发放、利率等完全实现实时监管,较好地满足了短期资金需求。
邹平县金融办介绍,目前邹平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县所有银行分支机构,经营水平都位居全省前列,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农行、工行的邹平县支行效益位列全国县域支行第一。自2000年以来,邹平县几百家规模以上企业,没有一家倒闭破产。最近8年,没有一家银行在邹平县有50万元以上坏账。2010年,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
邹平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融资、高利贷等危害金融生态、影响群众利益的现象,同时,不断创新拓展中小微企业正规融资渠道,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和谐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