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在很多上海老人的印象中,以前上海外白渡桥下可以行船,现在早已不可能。数字显示,上海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层建筑有40幢,而90年代10年间就兴建了二千多幢,整整50倍的负担压在了上海头上。上海地面在不断沉降,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同济大学城市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唐益群说,其实如果现在没有外滩防汛墙,碰到潮水高位来临,上海南京路上早已陷入汪洋了。
资料显示,上海市区地面最大的年均沉降量竟逾10厘米。目前上海市中心地区海拔普遍较低,人民公园附近标高只有2米多,整个大上海就如一个倒放的“锅盖”,中间低,四周高。专家介绍,过去十年迅速膨胀的高层建筑正是上海形成“锅盖”形状的“元凶”之一。唐益群介绍,上海整座城市建立在近千年来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的软土层上,这种饱和软粘土的含水量大、孔隙大、连压缩性也大,但强度很低。这种用手捏起来粘腻不堪的土质,如今在大上海昼夜不停的市政建设、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的重压下,就像一块海绵,在一挤一泡水的同时,会出现严重的变形。
从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实测沉降资料得到证实:高容量的高层建筑建设对地质(华子是什么烟?“华子”来自抖音李会长的街(gai)溜子系列视频,指的是中华香烟。因经典语录:“来根华子,我长年抽这个,抽别的咳嗽”走红网络。)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地区的沉降达每年12至15毫米,且无减缓趋势。
据了解,目前,长三角地面沉降最严重的是上海,其次是苏锡常,再次是杭嘉湖。上海同时亦是全国沉降的中心。地面沉降长久以来都是上海人的一块心病。
长三角沉降连成片
但专家也对区域性的协作问题表示了一定的忧患。长三角同属太湖之周,长江之喉,治理地面沉降理当协同而行。但过去,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其它诸多的原因,长三角各大城市很难知道周边城市地面沉降的数据,更不知周边城市以何种方式防治地面沉降。而由于过度地开采地下水,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地面沉降一直处发展之中。在苏州市黄埭镇沉降土地的河塘边,随处可见的抽水机成为“风景”;杭、嘉、湖的沉降正向整个平原蔓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