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签名日本经典俳句摘抄
1、与君之别蛤蚌分离我行迟迟秋亦逝——松尾芭蕉《别离》
2、把一枝寒梅插在袖子里,那就叫做春意盎然吧。——正冈子规
3、生为蜘蛛须结网——高滨虚子
4、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性将绿。
5、无人岛上为天子,定觉清凉。——夏目漱石
6、新叶滴翠,来拂拭尊师泪。——松尾芭蕉
7、寒鸦栖枯枝深秋日暮时——松尾芭蕉
8、朦胧马背眠残梦伴月天边远——松尾芭蕉
9、秋月明一夜远他行——松尾芭蕉
10、秋日黄昏此路无行人——松尾芭蕉
11、凉秋九月白荻放一升露水一升花——松尾芭蕉
12、旅途罹病,荒原驰骋梦魂萦——松尾芭蕉
13、莫疑问,潮头花,亦是滨海春。——松尾芭蕉
14、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松尾芭蕉《俳句》
15、“夕阳之光如此美丽,我正慎行,不虚度光阴。”——山头火
16、独酌更难眠夜来风雪天
17、听得猿声悲,秋风又传弃儿啼。哪个最凄惨?——松尾芭蕉《秋风》
18、大竹林里明月光,间闻杜鹃声感伤。——松尾芭蕉《竹林》
第二篇:俳句的造句范文【注音】: pai ju
俳句解释
【意思】:(páijù)日本的一种短诗,以十七字为一首。
俳句造句:
1、小屋,小屋,小屋。第一句是俳句。
2、下面是我写的古怪的俳句的其中三段。
3、一天晚上,在学生们为他举行的聚会上,芭蕉创作了一百首俳句!
4、用这个晚上来写俳句。
5、那俳句原来是美国文化理论杂志《沙龙》组织的竞赛项目。
6、禅学思想对唐代文学有重要影响,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的俳句亦有影响。
7、马宏升的电子邮件就像几行故意搞笑的俳句,很难想像这些话出自他的口中,因为他曾经说过,“永不放弃、严于律己和不苟言笑”是他成功的重要品质。
8、日本将在叫Kibo新实验室里举办茶会,通过他们传统的俳句诗,将日本文化带入太空。
9、现在在好几个德国城市都有俳句圈子,并且根据班纳所说,世界上有超过50个国家都建立了俳句社会团体。
10、传统的日本俳句仅有17个假名音节,分为三行,每行还要有一个“季语”,即用来表示一年中季节景象的词汇。
11、研究松尾芭蕉的《古池》类俳句群,并从意境、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与汉诗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许多中日文化交融的印证。
12、但这位演过电影「王者之剑」的明星可别想在美式的主席竞选活动中,与爱写俳句的范宏毕较量政治实力。
13、俳句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倍受日本人民喜爱且长盛不衰。
14、俳句是和中国古诗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翻译俳句时对此应加以注意。
15、日本俳句的格式影响了意象派诗人聚焦于于单个意象。
16、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俳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俳句蕴涵着自然空灵、清幽闲寂、凝炼含蓄的禅宗思想。
17、一些恶作剧者将这些俳句拼凑成一个伪新闻发布会。
18、跟随的年轻女孩,探讨了园林之美,俳句和发现的乐趣。
19、俳句是日本的一种诗歌。
20、有些人用别人写俳句的方式发微博。
21、《美国俳句》这个小杂志于1963年创刊,那是第一份专门研究俳句的英语刊物。
22、那些定期会在科隆的博物馆咖啡店聚会的女士,跳过了闲谈而直接用了俳句,这是一种极端简单的诗歌形式,而且已经从日本传播到了全球。
23、德国法兰克福俳句协会的主席马丁。伯尔尼称“在德语中,你不可能得到像你在英语中可能得到的17种音节一样多的内容。”
24、芭蕉的校长注意到他情绪低落,就鼓励他写俳句。
25、蒲团,俳句,禅宗是日语。
第三篇: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摘要: 本文将日本和中国两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俳句和唐诗绝句作一个对比,选取其意境美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以最具代表性的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作品为例,着重介绍了意境美之寂静、余情、纤细之美,并对“空”、“虚”之美作了简单的论述,以期对读者理解其文学作品有所裨益。
关键词:俳句 绝句 意境
前言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诗的五言绝句,也以其因小见大、以少总多、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后人所传颂。这两种诗体,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尤以其简短的字句,传达深刻、幽深的意境,为后人所尊崇。笔者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对这种诗体的理解,体会其意境之美,也期望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1.俳句及唐诗的基本知识
俳句,为日本的一种格律诗,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其中的感动或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中的诗作,其韵律为五七五,十分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唐诗的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松尾芭蕉与王维
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创造,对于其作品的内容乃至情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考究。探讨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俳句和唐诗绝句的两位代表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意境美的把握很有帮助。
2.1 松尾芭蕉(公元1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房,初号桃青,后改芭蕉,又名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少年时事上野城代藤堂新七郎良精,做其嫡子主计良忠近侍。良忠爱好文学,曾就安原贞室及北村季吟学俳谐,俳号蝉吟。年轻的宗房受了他的影响,也很早就对俳谐发生了兴趣。宽文七年(1667),蝉吟患病夭折,宗房当时二十三岁,感叹之余,辞别主家,赴京都投入了季吟门下。宽文十二年(1672),宗房二十八岁,又离开京都到了江户,据说曾在小石川关口町做开凿水道的役夫,备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不顾生活的极端贫困,仍然不断钻研俳谐,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同时开始设帐授徒,宝井其角、杉山杉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入他的门下的。宗房在深川开始结庐(即芭蕉庵)隐居是他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大致是在三十岁以后。宗房在此改名为芭蕉,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悉心于俳句一道,精益求精,艺术上也渐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天和二年(1682)草庵失火烧毁,芭蕉迁居甲州。后来由于山口素堂等奔走集资,芭蕉庵才得以重建。芭蕉虽然回到了旧宅,但是几年的做客生活引起了他对旅行的强烈爱好,促使他把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四处云游上。贞享元年(1684)秋,芭蕉在门人千里陪同下出行,写下了《野游纪行》。在后来的出游途中,他著有《芳野纪行》以及《更科纪行》、《奥州小路》等作品。元禄三年(1690)芭蕉小住于石山幻住庵,翌年又移居嵯峨落柿舍,相继写下了《幻住庵记》与《嵯峨日记》,同年十一月又回到了江户。元禄七年(1694),芭蕉在两年余的静居后又一次作长途旅行,经伊贺、奈良来到大阪,在园女亭的文会上发病,虽经门人厚加看护,亦无起色,延至十月十二日在大阪的客舍逝世。正是由于芭蕉“町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符合俳句广为流传的要求,也培养出了他俳句中的优美意境的灵感。
2.2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今山西蒲县附近)人。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年十五以后,作诗存者甚多,如《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他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即作于当年。他精通佛学,擅长音乐和绘画。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意象玲珑。他一生创作良多,在后世广为传颂的作品也数不甚数,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等都写出了深刻的优美意境。
3.意境之美
3.1寂静、余情、纤细之美
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诗,都不同程度地描写自然,衬托自然,以动写静,以静制动,恰到好处,让人闲情逸致,回味悠长,余情浓浓,尤其其中的纤细之美,细腻生动,令人遐想与憧憬。当然,王维所处的年代在芭蕉之前,早了近一千年,也有的学者认为,松尾芭蕉是受王维的影响,在这里并不作过多的论述,但也丝毫不影响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
基本上与字面意义相同,根据这个原则创作的俳句在芭蕉的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这一首:“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译为: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这是芭蕉集中最脍炙人口之作,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芭蕉也自认为是新调的第一句。正冈子规评道:“芭蕉独居深川草庵,静思世间流行的俳谐。连歌陷于陈腐,贞德俳谐遂兴,贞门亦陈腐后,谈林又另创意境。然谈林亦不过流行一时,终非万世不易者。于是徘运亦一变,采用了长句法,杂以汉语,渐渐摆脱了贞门的洒脱与滑稽。我门第等盛唱此道,我亦时而为之,然再三再四过奇之后忽生厌倦,甚厌此体。但是既不可复归谈林的鄙俗,也不应仿效贞门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另创一体才能安心。这样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尽量使用平易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因此要在十七字中充分表达我之所思,就只得最大限度地省略无用的言语和事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作句呢?芭蕉脑海中如起蒙蒙大雾,惘然而坐,非醒非眠。在万籁俱寂忘想全消的瞬间,窗外传来了蛙跃古池之声。这时既非自己所道,又非旁人所语,在芭蕉耳边响起了‘蛙跃入水声’的一句。芭蕉这才如梦方醒,在略为侧首沉思后抬起头来时不觉破颜一笑。”这段关于芭蕉作句时的心情的设想是很有趣的。下面与高滨虚子的评语作一比较:“以前的俳风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花鸟倒是内蕴的,从这一句开始,花鸟才被提到表面上来。”又说:“子规以为芭蕉由于‘古池’句而大彻大悟,对于把青蛙跃古池这样平凡的事也咏成俳句自己也感到惊奇。芭蕉领略自然之妙,而且功夫老道。他的兴趣之处皆在于自然,此后他的方针就是要着眼于自然。子规也想把俳句引导到描写大自然的道路上去。并且子规说这句题材平凡,实际上它暗示了芭蕉内心的感动,大地回春,樱花初绽,草木萌芽,正是所谓惊蛰之时,地中百虫都开始活动,青蛙亦然。静止的古池之水也温暖起来,于是乎青蛙跃入其中,这是四季变迁的一种表现。芭蕉常说自己以‘四时为友,而劳身心于花鸟之中’。”又说:“我家院中有一小池,内养金鱼。冬季金鱼皆潜伏水底。某天我看到漆黑的东西在水面上游,仔细瞧去,原来是何止千万的蝌蚪。过了几天,我策杖来到金鱼池畔,忽听‘嘭’的一声,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只大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我顿时感到了‘古池’句,同时开始真正理解了芭蕉的名作。”从正纲子规等的话语中,我们也看到了芭蕉俳句中幽深的意境之美。从中,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某地的一座千年古刹里,有一间千年的古池,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中,娇脆欲滴,而周围又是一片寂静,静得那么出奇,连风声也没有,这时,忽然有一只青蛙“扑嗵”地跳进那一口水池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多么地让人心醉呢!就连水中的仙女也会被此情此景所感动,而被惊醒。这也许就是芭蕉的俳句的意境的精华之所在吧。于是,我对这一俳句的翻译为:“月朗星稀夜,幽静古莲池。忽闻田鸡跃,惊动水中仙。”再来看这一句:“枯枝に?とまりけり秋のくれ。”译为:“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虽然乍一看为消极的秋暮之作,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而是吟咏春光,表现出在闲寂的天地中自有生意的,活泼泼的世界。另有:“?一つ?つけてうれし伊良古崎。”译为:“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为轻快之作,这一句表现了芭蕉在旅行途中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遍植松树,此句能令人联想到晴和的冬日,飞鹰盘旋于松林上空以及旅人观此精神为之一振的情景,意境非同一般,让人回味,观察十分细致。王维的诗,如《山居秋暝》,写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在一派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恬适之美。他的另一类山水诗,则借对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寂静境界的描写,表现内心深处空寂禅意的体验和追求。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在高度净化的意境中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其中《鹿砦》、《竹里馆》、《辛夷坞》等篇,无不体现诗人在寂寞中对大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细细感悟。他还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意境开阔,往往体现出景物给人的整体印象。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水色明净,峰峦碧翠,田家生活安详、悠闲,是一个闲适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首诗,诗人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衬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密林丛中,透过树叶,一缕缕阳光,依旧那样静静地照射在绿绿的青苔上,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依旧那样安详与自然,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种心态与感悟。其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回味,余情浓浓。再来看这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虽是一首送别的诗,但其中的“日暮掩柴扉”一句,暗示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一个天色将近黄昏,周围十分寂静的世界,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气象,意境十分优美。
3.2“空”、“虚”之美
二位诗人的诗中,不仅描写了田园的寂静与纤细,也从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的“空”、“虚”之情,虽然有些消极,但也寄托了诗人置身于世外,向往清静自然的心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凄美。芭蕉的“古池”句,在幽美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的空虚、寂寞、无聊之情,他十分清闲,闲得发慌。其“枯枝”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实际上衬托了芭蕉对秋暮的一种伤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描写出了一幅凄凉之画卷。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维的诗中也是如此,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也反衬出当时的“空寂”之意境,使人感觉到,好像只有太阳懒懒地照在青苔上,而没有别的更令人感动之物。其“日暮”一句,也通过描写傍晚的夕阳以及柴扉,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心情十分消极、低沉。
结语
俳句与唐诗,都是两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体,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仅从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一部分诗作中来体会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并且其“寂静”、“余情”、“纤细”之美与“空”、“虚”之美不能够截然分开,而是互相包含,互相参照。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美的享受,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希望为大家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有所裨益。当然,对二位诗人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第四篇: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
—以松尾芭蕉与王维作品为例 潘贵民 田少郁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本文将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大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作一个对比,选取其意境美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以最具代表性的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作品为例,着重介绍了意境美之寂静、余情、纤细之美,并对“空”“虚”之美作了简单的论述,以期对读者理解其文学作品有所裨益。关键词:
俳句
绝句
意境
前言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诗的五言绝句,也其因小见大,以少总多,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都还广为后人所传颂。这两种诗体,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尤其以其简短的字句,传达深刻、幽深的意境,为后人所尊崇。笔者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对这种诗体的理解,体会其意境之美,也期望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1.俳句及唐诗的基本知识
俳句,为日本的一种格律诗,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其中的感动或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中的诗作,其韵律为五七五,十分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唐诗的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松尾芭蕉与王维 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创造,对于其作品的内容乃至情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考究。探讨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俳句和唐诗绝句的两位代表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意境美的把握很有帮助。
2.1松尾芭蕉(1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房,初号桃青,后改芭蕉,又名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少年时事上野城代藤堂新七郎良精,作其嫡子主计良忠近待。良忠爱好文学,尝就安原贞室及北村季吟学俳谐,俳号蝉吟。年轻的宗房受了他的影响,也很早就对俳谐发生了兴趣。宽文七年(1667),蝉吟患病夭折,宗房当时二十三岁,感叹之余,辞别主家,赴京都投入了季吟门下。宽文十二年(1672),宗房二十八岁,又离开京都到了江户,据说曾在小石川关口町作开凿水道的役夫,备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不顾生活的极端贫困,仍然不断钻研俳谐,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同时开始设帐授徒,宝井其角、杉山杉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入他的门下的。宗房在深川开始结庐(即芭蕉庵)隐居是他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大致是在三十岁以后。宗房在此改名为芭蕉,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悉心于俳句一道,精益求精,艺术上也渐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天和二年(1682)草庵失火烧毁,芭蕉迁居甲州。后来由于山口素堂等奔走集资,芭蕉庵才得以重建。芭蕉虽然回到了旧宅,但是几年的作客生活引起了他对旅行的强烈爱好,促使他把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四处云游上。贞享元年(1684)秋,芭蕉在门人千里陪同下出行,写下了《野游纪行》。在后来的出游途中,他著有《芳野纪行》以及《更科纪行》《奥州小路》等作品。元禄三年(1690)芭蕉小住于石山幻住庵,翌年又移居嵯峨落柿舍,相继写下了《幻住庵记》与《嵯峨日记》,同年十一月又回到了江户。元禄七年(1694),芭蕉在两年余的静居后又一次作长途旅行,经伊贺、奈良来到大阪,在园女亭的文会上发病,虽经门人厚加看护,亦无起色,延至十月十二日在大阪的客舍逝世。正是由于芭蕉“町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符合俳句广为流传的要求,也培养出了他俳句中的优美意境的灵感。
2.2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徒家于蒲,遂为河东(今山西蒲县附近)人。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年十五以后,作诗存者甚多,如《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他(安徒生童话有哪些?《海的女儿》、《丑小鸭》、《屎壳郎》、《野天鹅》、《夜莺》、《雪人》、《瓶颈》、《拇指姑娘》、《园丁与主人》、《冰雪女皇》、《小猪倌》、《笨蛋杰克》、《豌豆上的公主》《坚定的锡兵》、《肉肠签子汤》、《老爹做的事总是对的》、《飞箱》等。)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即作于当年。他精通佛学,擅长音乐和绘画。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他一生创作良多,在后世广为传颂的作品也数不甚数,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有《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等都写出了深刻的优美意境。
3.意境之美
3.1寂静、余情、纤细之美 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诗,都不同程度地描写自然,衬托自然,以动写静,以静制动,恰到好处,让人闲情逸致,回味悠长,余情浓浓,尤其其中的纤细之美,细腻生动,令人遐想与憧憬。当然,王维所处的年代在芭蕉之前,早了大概一千多年,也有的学者认为,松尾芭蕉是受王维的影响,在这里并不作过多的论述,但也丝毫不影响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
基本上与字面意义相同,根据这个原则创作的俳句在芭蕉的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这一首:“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译为: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这是芭蕉集中最脍炙人口之作,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芭蕉也自认为是新调的第一句。正冈子规评道:“芭蕉独居深川草庵,静思世间流行的俳谐。连歌陷于陈腐,贞德俳谐遂兴,贞门亦陈腐后,谈林又另创意境。然谈林亦不过流行一时,终非万世不易者。于是徘运亦一变,采用了长句法,杂以汉语,渐渐摆脱了贞门的洒脱与滑稽。我门第等盛唱此道,我亦时而为之,然再三再四过奇之后忽生厌倦,甚厌此体。但是既不可复归谈林的鄙俗,也不应仿效贞门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另创一体才能安心。这样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尽量使用平易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因此要在十七字中充分表达我之所思,就只得最大限度地省略无用的言语和事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作句呢?芭蕉脑海中如起蒙蒙大雾,惘然而坐,非醒非眠。在万籁俱寂忘想全消的瞬间,窗外传来了蛙跃古池之声。这时既非自己所道,又非旁人所语,在芭蕉耳边响起了‘蛙跃入水声’的一句。芭蕉这才如梦方醒,在略为侧首沉思后抬起头来时不觉破颜一笑。”这段关于芭蕉作句时的心情的设想是很有趣的。下面与高滨虚子的评语作一比较:“以前的徘风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花鸟倒是内蕴的,从这一句开始,花鸟才被提到表面上来。”又说“子规以为芭蕉由于‘古池’句而大彻大悟,对于把青蛙跃古池这样平凡的事也咏成俳句自己也感到惊奇。芭蕉领略自然之妙,而且工夫老到。他的兴趣之处皆在于自然,此后他的方针就是要着眼于自然。子规也想把俳句引导到描写大自然的道路上去。并且子规说这句题材平凡,实际上它暗示了芭蕉内心的感动,大地回春,樱花初绽,草木萌芽,正是所谓惊蛰之时,地中百虫都开始活动,青蛙亦然。静止的古池之水也温暖起来,于是乎青蛙跃入其中,这是四季变迁的一种表现。芭蕉常说自己以‘四时为友,而劳身心于花鸟之中’”又说:“我家院中有一小池,内养金鱼。冬季金鱼皆潜伏水底。某天我看到漆黑的东西在水面上游,仔细瞧去,原来是何止千万的蝌蚪。过了几天,我策杖来到金鱼池畔,忽听‘嘭’的一声,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只大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我顿时感到了‘古池’句,同时开始真正理解了芭蕉的名作。”从正纲子规等的话语中,我们也看到了芭蕉俳句中幽深的意境之美。从中,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某地的一座千年古刹里,有一间千年的古池,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中,娇脆欲滴,而周围又是一片寂静,静得那么出奇,连风声也没有,这时,忽然有一只青蛙“扑嗵”地跳进那一口水池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多么地让人心醉呢!就连水中的仙女也会被此情此景所感动,而被惊醒。这也许就是芭蕉的俳句的意境的精华之所在吧。于是,我对这一俳句的翻译为:“月朗星稀夜,幽静古莲池。忽闻田鸡跃,惊动水中仙。”再来看这一句:“枯枝に鳥とまりけり秋のくれ。”译为:“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虽然乍一看为消极的秋暮之作,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而是吟咏春光,表现出在闲寂的天地中自有生意的,活泼泼的世界。另有:“鷹一つ見つけてうれし伊良古崎。”译为:“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为轻快之作,这一句表现了芭蕉在旅行途中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遍植松树,此句能令人联想到晴和的冬日,鹰飞盘旋于松林上空以及旅人观此精神为之一振的情景,意境非同一般。让人回味,观察十分细致。
王维的诗,如《山居秋暝》,写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在一派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恬适之美。他的另一类山水诗,则借对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寂静境界的描写,表现内心深处空寂禅意的体验和追求。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在高度净化的意境中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其中《鹿砦》《竹里馆》《辛夷坞》等篇,无不体现诗人在寂寞中对大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细细感悟。他还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意境开阔,往往体现出景物给人的整体印象。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水色明净,峰峦碧翠,田家生活安详、悠闲,是一个闲适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首诗,诗人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衬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密林丛中,透过树叶,一缕缕阳光,依旧那样静静地照射在绿绿的青苔上,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依旧那样安详与自然,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种心态与感悟。其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回味,余情浓浓。再来看这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虽是一首送别的诗,但其中的“日暮掩柴扉”一句,暗示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天色将近黄昏,周围十分寂静的世界。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气象,意境十分优美。
3.2“空”“虚”之美 二位诗人的诗中,不光描写了田园的寂静与纤细,也从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的“空”“虚”之情,虽然有些消极,但也寄托了诗人置身于世外,向往清静自然的心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凄美。芭蕉的“古池”句,在幽美的意境中也透露出诗人的空虚、寂寞、无聊之情,他十分清闲,闲得发慌。其“枯枝”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也衬托了芭蕉对秋暮的一种伤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描写出了一幅凄凉之画卷。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维的诗中,也是如此,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也反衬出当时的“空寂”之意境,使人感觉到,好像只有太阳懒懒地照在青苔上,而没有别的更令人感动之物。其“日暮”一句,也通过描写傍晚的夕阳以及柴扉,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心情十分消极、低沉。
结
语
俳句与唐诗,都是两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诗体,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仅从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一部分诗作中来体会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并且其“寂静”“余情”“纤细”之美与“空”“虚”之美不能够截然分开,互相包含,互相参照。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美的享受,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希望为大家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有所裨益。当然,对二位诗人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
[ 2](清)蘅塘退士选编 梁海明译注,唐诗三百首[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9月。
[ 3]冯沅君、陆侃如、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 4]叶维廉 中国诗学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月 [ 5]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7月 [6]谢六逸
日本文学史
[M]日本:东京堂,1991年
[ 7]彭恩华,日本和歌史
[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4月 作者简介: 潘贵民(1980.6—)男,湖南长沙宁乡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比较文学。
田少郁(1982.12—)女,河北石家庄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双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办公室 邮编:427000 电话:0744—8202123;*** 电子信箱:hankimin@163.com
第五篇:期末论文 浅谈俳句翻译的感想浅谈俳句翻译的感想
经过半年的诗歌翻译学习,感觉俳句翻译是很有意思的,下面就半年来学习的俳句翻译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其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滑稽性、酬唱性和即兴性,俳句的翻译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众所周知,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也是日本诗歌最为精炼、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作为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俳句由十七个音组成,分三节,以五七五为节。不仅如此,俳句也是最为具有了象征意义的诗歌之一。之所以如此,在于俳句之中必须嵌入季语,即指示四季或者节令的季节用语,由此而体现出日本人的自然观或者价值观。
日本俳句有着强烈的季节性,因为俳句字数和格式有限制,古代语法也是其中的特色之一。因为俳句中的语法关系除了具有规定词与词的关系功能外,还具有添加意义,增加表现力的功能,老师曾经说过翻译俳句的过程也是诗歌创作的过程。对于一首俳句,不同的思想会造成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会翻译成不同格调的诗句,因此一首俳句的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的答案,万物是变化的,思想是灵活而又广阔的,只要明白了俳句其中的灵魂,我们便可以翻译出其中的真谛,我们知道在我们国家有人靠写诗书愤,有人靠写词治病,在日本有人靠俳句活着,有人靠俳句带动文化的发展。寥寥几字,便可带来五彩世界,万般念想。这便是诗词俳句的魅力。
对于俳句的赏析,我们可以从季语着手进行俳句的季节性的赏析,比如代表春天“若葉”,代表夏天的“万緑”,秋天的“秋風”和冬天的“木枯らし”。季语出现和自然界浑然一体,每一个季语的出现就好像是一个发芽,抑或一阵凉风,抑或一片秋叶,抑或一片冬雪,一个个自然的信息通过几个假名告诉我们这是哪个季节。也可以从语法进行赏析,比如“生き残った 虫の一つは 火をめぐる”中的“は”,は的提示作用给人一种注视的感觉。体现了“は”的深情。还比如“田一枚 植えて立ち去る 柳かな”中的“て”的切换功能等等,也可以从作者的思想着手赏析。比如“木の葉ふり やまずいそぐな いそぐなよ”表达了作者卧病在床看着院子的树叶落下,万万不可急,是对死来临时的无可奈何还是表达了对死的一种豁然。
对于俳句格式的翻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日语的假名和汉字是不一样的。日语的一个汉字可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假名,有人按照咱们汉诗的习惯翻译,有人按照五七五的格式翻译,我个人还是比较赞成后一种形式的翻译,后一种翻译偏古偏白话,可以风趣幽默的表达。但是也有缺点,比如对于17音的俳句翻译,势必添加原作没有的字面,句意说尽违反了俳句短小而含蓄的特质,但是如果能翻译的传神便是好翻译。比如讲义上明亭有一首温馨而带爱意的俳句:
女房の ひたひまばゆき あさねかな
老师翻译成:春眠不觉晓,老婆恋床睡懒觉,脑门把眼耀
这首诗翻译的绝好绝妙。把作者对爱妻的爱意诙谐的翻译出来了。尊重俳句的格式,翻译出俳句的灵魂已是甚好。俳句臆想很注意省略,特别是季语和其他部分之间,一般地说,打抖是不即不离的关系。中间,不单没有关联词语而且内涵上联系也很不密切。
比如松崎铁之介----初紅葉北京に知友殖えにけり。
这首俳句“初紅葉”,同后面也也没有关联词,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暗示,让读者泛起联想。因此翻译起来也是靠个人的理解,当然再去结合这首俳句的创作背景可能会更加明了一些。而这里的“初紅葉”作为秋天的季语恐怕是象征友谊刚刚开始。因此可以翻译成:入秋叶初红,朋友增多会北京。
俳句最大的作用在于交流感情,引起意向意境,译俳句应该是诗,也可以说是诗译诗,我主张译俳句的时候也没有必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因为俳句和诗都有它的意美,音美,形美。字数少想象空间大。好比是做水墨画,留下的空白越多,留下的意境和想象也便多。因此译俳句大可不必一字一景不落的全部搬上字面。
要想译出好俳句。译者要对俳句有较深的理解,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风格,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别人对作者或作品的评论等等有关的各种问题理解得多些,进行翻译就会掌握的好些。
对于俳句音译的翻译,总的来说,意译比直译要好,至于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只要能够把原作的格调和神韵表现出来就好。日语的俳句没有平仄押韵,但有它的句调美。因此翻译时稍加韵色,押押韵,可以表现一些音美。比如:老いの身に 暑くて寒い 五月雨
可以翻译成:五月雨连绵,身躯老迈度日艰,感热又感寒。
既有音美,又有意美,抒发感情到位。可谓好诗。
还有就是对于异国情调异国文化的注意和了解。比如对古代中国来说,秋天是打仗的季节,提起秋就有了秋思,秋闲,秋愁,悲秋的联想,而对于日本人来说,秋是一种玄妙而不可说的季节,他们承认秋天是悲凉的,又产生的一种安心。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解决。这种情况也该按照日本的情调去翻译。此时神似比形似更加重要。
最后我觉得,对于诗歌翻译还是应该有深厚的汉文学素养,日语学的再好,无法用汉语表达出神韵来,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汉语和古汉语的学习,此外译者还要有一种变的态度,即对万物,对各种俳句的含义保持随之而“变”的态度,不能一如既往墨守成规。这样不同的俳句才能翻译出它真正的俳味。
以上只是根据半年来的学习体会和参考各位老师的文章发表的个人浅见,率直写出,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谈俳句翻译译者主体性及定型问题》 陈岩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6年第4期
2、《从语法层面看俳句的含蓄性》 陈岩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5年第4期
3、《俳句汉俳翻译》 李芒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9年第3期
4、《试译俳句的体会》 林林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8年第2期
5、《对俳句的理解与翻译》 陶振孝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年第1期
下载关于日本经典俳句摘抄(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网址:https://www.xiexiebang.com/a15/2019051513/cc71b5c54118846b.html(二日本的利_会救助模式 一是社会救助的补充性。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较早,二次大战之后,日本建立起了全民皆保险的制度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社会保险体系日渐完......
摘抄精选摘抄精选(二)1.《南方周末》的信奉是:“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2.那些浑然天成之作,其实是“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尽管放翁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这偶一得......
摘抄大全(范文模版)摘抄大全 一、好句好段 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掉,也可以长成参天的大树。一块铀块,可以平庸无奇地在石头里沉睡下去,也可以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一个人,可以碌碌......
摘抄大全1,阳光碎如我手心的花瓣,瓣瓣无声。 2,决定放弃的那一刻我哭了,闭上眼睛我以为可以忘记,流下的泪却骗了自己,我爱伱。又怎能轻易说放弃 3,我的未来你都要缺席,但是我的过去你有参......
摘抄书名: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国籍:法国 阅读时间:2010年8月1日至8月20日 好词: 哆哆嗦嗦 duo duo suo suo 形容人在感到很冷,或者很害怕的时候发生的颤抖现象 洗耳恭听 xi er gon......
摘抄摘自:《雪》鲁迅 好段: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
摘抄1、薪尽火灭:咱们的观点既是云云不同,那麼从今以后你别再来见我,从这个时候起薪尽火灭好了。 2、郑人买履: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否则就会闹郑人买履的笑话......
摘抄梵高写给提奥的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