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重点关注:中国人日本观的变化_飞外网

重点关注:中国人日本观的变化_飞外网

2024-04-20 14:15:01 来源:金风故事网
重点关注:中国人日本观的变化 http://www.feedwhy.com.cn 2007年04月25日09:48 金羊网-新快报

从“二战”后中国民众普遍接受“把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到“所有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都一样坏”,再到“把一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和一般日本民众区分开来”,中国人日本观的理性回归是中日关系实现“破冰”、“融冰”的关键之一。

复交前

记忆中的模糊日本

二战结束后直至1972年,中日两国间并没有实现复交。究其原因不在中国,而在于日本追随美国采取了拒绝承认中国的政策。

在这段几乎没有交往的时期,一般中国人的日本观基本上来源于对抗战历史的回忆,其心目中的日本人清一色是侵略者的模样。当时中国民众几乎无法直接获得日本的信息,更不可能直接接触日本人。可以说,当时一般中国人的日本观,是在抗战时期日本观延长线上的一种不确切的印象,其认识处在一种不了解情况的朦胧状态。

上世纪70年代

接受“区分论”,树立“世代友好”观念

1972年9月,中国高层做出了邀请田中首相访华的决断,并在此前后对全国人民开展了“中日友好”教育,而且一举实现了对日复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民众普遍接受了“把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即“区分论”)以及“中日世代友好”的观念。

70年代后期,日本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充满魅力的文化产品借助影视传到了中国,人们纷纷谈论“日本人洗衣、做饭都用电器,家家都有汽车”。这样的生活让处在“文革”结束前后“物质匮乏”与“文化饥渴”状态的中国民众觉得非常羡慕。随着中日交往的增加,当代日本人的彬彬有礼、文明习惯以及独特的(属木的字有哪些?属木的字有九,干,月,本,朵,杖,居,柏,桉,梓,棒,扩,轨,过,玑,芨等。)岛国风情与饮食习俗,也逐渐在中国人中得到了肯定性的评判。

日本及日本人,作为“世代友好”的对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开始形成既有物质基础、又有人文内涵的实实在在的正面形象。

上世纪80年代

现代化的日本与歪曲历史的日本

80年代中国人的日本观,进入了以“现代化”为主要判断标尺的阶段。

商店里的三洋牌录放机,从“饭盒”形状迅速升级到“提箱”大小。中国的公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日本汽车,人们对索尼彩电、松下冰箱等日本品牌产品的崇拜达到了顶点。

这些一流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日本式现代化、日本型经营、战后日本复兴的秘诀等,都成了人们好奇、深究的对象。松下幸之助等创造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杰出人物,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偶像。新一轮的“留日潮”也是在那一时期“学习日本”的氛围下形成的。

然而,政治因素也不可抗拒地逐渐影响着中国人的日本观。1982年和1986年的“教科书事件”、1985年“中曾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一再发生的“阁僚失言事件”等,唤醒了国人对中日间“历史问题”的思考,使他们在“中日友好”的氛围中开始关注“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其背后的“日本右翼势力”。

上世纪90年代

重心转向政治,对日感情滑坡

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崛起、对外低调”和日本的“经济低迷、对外高调”形成了鲜明对照。90年代中期,日本在中日间一再挑起政治摩擦,中日政治关系在1995年到1996年间降到了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两国间舆论氛围和民众感情持续滑坡。

21世纪初

反感变成运动,多元趋势出现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民众对日认识的最大变化,是对“区分论”开始产生怀疑。2001年以来,小泉首相每年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裹胁民众,绑架民意,煽动仇华情绪,对中国从善意出发而提出的“区分论”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加深了中国民众心目中“所有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都一样坏”的印象。

2003年,中国民众掀起了涉日运动第一次高潮,表现为反对“对日新思维”和抵制日本参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2005年,涉日运动出现第二次高潮,表现为反对日本“入常”,上街进行签名与抗议游行,呼吁抵制日货。

与此同时,近年来对日看法上的多元化趋势也在稳步发展。学过日语、去过日本、接触过日本人、正在研究日本或有日本留学经历或体验的人,比较喜欢日本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爱好日本的影视、音乐、饮食,在“历史问题”上相对地能够把一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和一般日本人区分开来加以考虑。还有一种矛盾的现象,即在青少年一代中,出现了酷爱日本动漫、电玩、服饰、流行音乐的“哈日族”,但在“历史问题”上仍对日持激烈批判立场。

“融冰”期

呼唤“新区分论”,民间交流是关键

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破冰”、“融冰”之势。如何把当今一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和一般日本民众区分开来,这是新时期中国人所需要确立的“新区分论”。

加强民间交流,使两国民众相互看到对方社会的全貌,是中日走向和解、和睦与合作的最终保证。只有中日人民之间增进相互理解,并真正成为两国关系的主角,日本右翼势力才无机可乘。而日本领导人和政府恪守“反省历史”的诺言,中日共同致力于控制和减少政治摩擦,将是“回暖”势头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子琦/编制)

相关内容推荐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