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耗资3.3亿美元制造的探测器“深度撞击”号与距地球1.3亿公里的“坦普尔1”号彗星4日成功撞击,此次撞击被认为是人类抵挡其他行星撞击地球的初步演习。“深度撞击”行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太空热,今天,我们就带您进入浩瀚的宇宙,去探寻太空无穷的奥秘……天外来客天地冲撞恐慌阵阵
近年来,天文学家的一次次关于天地大冲撞的预警,引起了地球人类的阵阵恐慌。人
们迫切需要知道:天体是否会撞上地球、撞击的几率是多少、它们会给地球带来什么、人类究竟能否成功地防御天体对于地球的撞击……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过
2004年9月29日,世界各大媒体都发布了一条消息:一颗小行星,这天从距地球154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擦肩而过”。对于我们来说,154万公里似乎相当遥远。但这仅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4倍,实际上已非常接近地球了。如果这颗小行星真的撞上地球,引起的灾难将是洲际性的,会给相当大的陆地造成危害,如果落到了海洋上,将引起巨大的海啸,但还不至于引起物种灭绝。彗星木星惊天大冲撞
我们至今还没领略过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力,但1994年“休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的碰撞,则是我们看到过的最壮观的一次天体撞击。“休梅克—列维9”号彗星,曾在1992年7月7日经过木星附近,由于靠得太近了,“休梅克—列维9”号被木星引力撕裂成21个碎片。这些碎片当时并没坠落,两年后当它们再次运行到木星附近时,它们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撞进木星,释放出相当于5亿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掀起的碎片扩散到了距木星表面3000多公里的空中。
陨石坑里探寻命运
木星的遭遇,为研究地球漫长的演化史提供了有形的参照,同时也再次引发了人类对于地球命运的思考——如果类似的撞击发生在地球上,那会造成何等后果呢?“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科学家1980年在这里的海水中发现了一个6500万年前、跨度约180公里的巨大环形山。因为此前的铱元素在地球上非常稀有,而这里的岩石突然从6500万年前莫名其妙地富含高浓度的铱元素。科学家据此推断: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或彗星曾与地球在这里发生猛烈撞击,从而形成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撞击同时释放出了地球本身奇缺的铱元素。目前,全球古生物界的主流观点认为,6500万年前的那次撞击,有可能导致了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70%以上的物种灭绝。通古斯神秘大爆炸
1908年7月,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发生了一次神秘大爆炸,科学家推测,这次爆炸可能是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奇怪的是,在那次大爆炸中,通古斯陨石坠落地区的森林呈扇面形从中间向四周倒伏,但爆炸中心的树木没倒下,却枝叶全无。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地发现的较大陨石坑有140多个;每年朝着地球落下的地外物质达到500万吨之多。
陨石带来宇宙信息
撞击地球的天体究竟来自哪里?它们为什么会与地球相撞?发生撞击的几率究竟有多大?它们给地球究竟带来了什么?400小行星威胁地球
袭击地球的天体主要包括陨石、小行星或彗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的固态小天体,它们的轨道主要集中在火星跟木星之间,它们都以椭圆轨道围绕着太阳运转,数量可能不下100万颗。这些小行星中,那些飞到地球公转轨道附近的,被称为“近地小行星”。对地球威胁最大的就是这些近地小行星。现在已被确认的近地小行星有400多颗,直径在1000公里以上的就有将近100颗。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小行星并不按照一定规则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如果由于其他天体的引力或者小行星之间发生了碰撞,它们便会突然偏离自己的轨道,一旦进入地球的引力圈并被地球捕获,就有可能撞向地球。专家估算说,能形成直径50至100公里陨石坑的撞击,地球每1000万年可能会遭遇一次。撞击出生命起源物质
通过对陨石坑以及陨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除了带给地球极为惨重的灾难以外,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从地球自身难以获取的宇宙信息。科学家分析来自小行星的陨石后认为,小行星上的金属含量可能非常高,其中可能包括地球上的“铂”一类的稀有金属。甚至有人估计,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的矿藏,可能价值亿万美元以上。对于科学家来说,陨石还有另外的研究价值。目前,科学家已经从陨石中找到了构成生命必需的氨基酸和羧酸等多种有机物。因此有科学家推断,生命可能起源于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遗留下来的物质。
如何应对外星入侵
人类究竟如何应对来自小行星或彗星的袭击?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防御方案有哪些?两大方案防天体撞击
彗木相撞后,一个比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更为迫切的课题,摆在了科学家面前:美国《发现》杂志曾评出了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的20大危险,其中“小行星撞击地球”排在第一位。如果小行星或彗星真的要撞向地球,人类能否打赢一场防御天体撞击的战争呢?目前,科学界防御天体撞击的设想方案总共两大类。一种是将它们炸毁,破坏掉;另一种则是改变它们的运行轨道。许多科学家在考虑利用核武器攻击小行星的方法。《末日救未来》
科幻电影《末日救未来》虚构了一个惊险故事:一颗重约500兆吨的彗星,大约一年后便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打击。为了拯救地球,宇航员们驾驶飞船“弥塞亚”号登陆彗星。随着彗星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近,“弥赛亚”号飞船上的宇航员们毅然启动核装置,义无反顾地冲向随后而来的彗核……苍穹划过一片壮丽的流星雨,地球终于得救了。人类加紧为地球设防
当然,这些技术虽然在理论上都是成立的,但实际可行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实际上,目前人类正在加紧为地球设防。有科学家设想用激光摧毁撞向地球的小天体或发射反物质,让入侵者在猛烈的湮灭反应中炸毁;还可以利用“太阳帆”,使它们在光压下扭转飞行方向,远离地球轨道;或利用常规火箭把太空船发送到小行星上,把小行星推离原来的轨道。
神秘的太空危机四伏,杞人所忧虑的天外灾祸,从来就不是一个虚无的笑话,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现实。
他发现了坦普尔彗星(95267710什么意思?95267710出自《7710》这首歌。9526在手机里的九宫格就是WJAN(我就爱你)的大写字母,而7710是一颗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同时也是喜欢的人的手机号。)
1867年4月3日,业余天文学家坦普尔发现了一颗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彗星。美国航天局恰恰选择这颗名为“坦普尔1”号的彗星作为其“深度撞击”使命的攻击目标,这是科学史上的一大讽刺。因为这位德国的业余研究人员为使自己得到专业研究人员的承认奋斗了许多年。他一再遭到受过高等教育的天文学家们的嘲讽。
坦普尔出生于德国奥伯劳西茨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年轻时就梦想成为天文学家。因此他在青年时代离开父母,四处寻找天文台。但不管到哪家天文台,他都被粗暴地拒之门外。教授们告诉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不可能帮助他们寻找遥远的星星和螺旋星云。坦普尔失望地离乡背井,在意大利和法国艰难度日。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其探求宇宙的目标。36岁时他自己花钱买了一台望远镜。此后几年内他探寻了5颗小行星,13颗彗星和大量的宇宙星云。“深度撞击”之追踪“深度撞击”撞出四大发现
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4日说,他们初步判断,“深度撞击”在彗核表面“轰”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不过还要分析证实。“深度撞击”后的最新发现有哪些呢?
发现一:彗核是个袖珍星球 5日,美国宇航局公布的最新的4张“坦普尔1”号彗星照片显示,该彗星彗核是一个袖珍星球。
发现二:彗核曾多次受撞击据照片分析,彗核长约14公里、宽约5公里,直径超过1公里的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说明彗核曾受过比这次撞击强烈得多的打击。这种打击可能来自一颗大小为20层楼的小行星。
发现三:彗核颜色并不均衡彗核上的颜色并不均衡,一片近10平方公里的高原呈现为黑灰色,另外一片近10平方公里的盆地呈现灰色。这表明两地区各自的成分可能有所不同。
发现四:彗星比想象中还软 彗星表面的质地非常软,而且多灰,与其他星球的火山口有较多类似之处。
从扫帚星到探索之星
一直以来,人们对彗星心存恐惧与敬畏之心,在古代彗星甚至被冠以“末日前兆”或“宇宙威胁”这些不吉利的称号,它们的到来常常被视为大灾难暴发前的预示,或是上天对地球人发出的警示信号。这主要是因为彗星的运行规律“异于常人”所致。彗星的行踪不定,让古人不可预知,这容易让人联想起神谕,神们不定期地给人类的活动发出指示或警告。古罗马:彗星预示大火灾
古人对彗星的形状有不同的解读。比如彗星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巴,有的认为这神似一个女人的侧影,脑后甩动着长发疾驰而去,这一剪影被解读成上帝对地球人非常不满,所以发出哀伤的信号。有的则认为像一把炽热的利剑,锐猛刀锋燃烧着划过夜空。而剑代表“兵象”,所以占星术士预测,战争和屠杀将至。此外,人们对彗星的恐惧不仅来源于彗星形状所暗含的隐喻,还来源古久相传的有关彗星的神话故事。比如古罗马的《西卜林神谕集》和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都把彗星与灾难联系一起,前者认为彗星的出现意味着大火灾的前兆,后者则认为彗星会带来洪水、硫磺。
蒙古人:它是“邪恶之女”
犹太人视彗星为上帝手上的石头,扔到地球上引发洪灾以惩戒人类;古代蒙古人则把彗星称为“邪恶之女”,当她接近地球时,便会制造一系列的摧毁性灾难,如暴风雨和霜冻。彗星总是与可怕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它所代表的不祥意义让人类长期以来对它敬而远之。英国人:黑死病横行的源头
彗星也常被史家拿来解释诞生历史黑暗时代的原因。比如在瑞士,地震、传染病、红雨、甚至双头动物怪胎的出现,都被归咎于哈雷彗星的出没。罗马史书上记载,恺撒大帝被暗杀当年曾出现火红色的彗星。在英国,哈雷彗星导致了黑死病横行;在印加帝国,当地土著在皮萨罗(西班牙征服南美的殖民者)到来前几天,看到了彗星划过,由此预示着一场种族大屠杀即将展开。彗星:不再被叫“扫帚星”
中国关于彗星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汉朝,当时人们把彗星描绘成“长尾巴野鸡”或“扫帚”模样的星体。虽然古代中国人也把彗星的出现与各种灾难联系起来,但详细的资料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原始材料。
尽管当代人不再惧怕彗星的出现,但许多电影或流言仍然爱拿彗星说事,散播世界末日的传言,但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这种毫无根据的恐惧。今天,是科学和理性让我们战胜了对彗星的恐惧,更是科学和理性让我们越来越亲近彗星,揭开它身上神秘的面纱。
中国撞击计划更加巧妙
“其实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深度撞击’计划,只是以前一直没对外公布而已。”4日负责“深度撞击”观测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赵海斌博士透露了这个消息。赵海斌说,这一计划目前已列入了“11·5”规划之中,在探月成功后,便将付诸实施。原因:小天体对地球存在威胁
在平常人看来,以小行星和小彗星为代表的小天体袭击地球,那是只有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情节。但对天文学家来说,小天体的威胁却是十分现实的。在去年,曾有一颗小行星极有可能在2028年与地球相撞,现在虽然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但类似这样的小天体,却还是比比皆是,“我们发现的对地球有现实威胁的小行星,就有400多颗”。方法:中国用“黏着”代替“撞击”
相比起欧美各国的“撞击法”而言,中国的方法更为巧妙一些,“可以把它叫做黏着法”,所谓的黏着法,就是将一个装有动力装置的飞行器发射出去,黏附在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天体上,通过飞行器上的动力装置,改变小天体的运行方向,从而使得它偏离原来的轨道,避免和地球撞击。不过赵海斌也坦陈,这个计划目前还有很大的困难,“主要是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综合)(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