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及赏析

2024-08-03 16:30:46 来源:金风故事网

  定风波·三月七日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中文邮件格式:邮件的主题是为了让收件人看到邮件之后对该邮件有个大体了解,确定邮件的紧急、重要程度、有效、有用性的;所以在写主题的时候最主要的突出 什么事、重要程度等关键信息;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和思路去写:格式:修饰词+邮件内容+时间+发件人。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主题上加上紧急程度和邮件的主体内容,清晰明了。)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已而:不久,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落的声音。

  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也无风雨也无【晴】:晴与情谐音,手法为双关,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相关内容推荐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