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022-10-28 12:11:46 来源:金风故事网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

深圳生活网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诞生,

名称为ENIAC,中文名称为“电子数字集成计算机”。

1946年,由美国提出。

弗吉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

莫兹利和阿克利发明了它。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计算机

n它使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部件,每秒可以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它使用了18000多根电子管,重30吨,占地170平方米,耗电25千瓦。它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需要专门的冷却装置,只有少数专家才能使用。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研制氢弹。

尽管如此,作为计算机的鼻祖,N开启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ENIAC,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们可以根据计算机电子元件的不同,大致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被称为电子管时代。

2.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被称为晶体管时代(第二代计算机)。

3.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被称为集成电路时代(第三代计算器)。

4.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自1972年起),第四代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准备的,每台机器都有自己不同的机器语言,所以功能有限,速度慢。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使用真空管和磁鼓来存储数据。

l以电子管为基本元件,计算速度为每秒1000到10000次,采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由于价格较高,仅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晶体管的发展,它取代了笨重的电子管。这一时期,深圳生活网出现了COBOL、FORTAN等更先进的语言,用文字、句子、数学公式代替了模棱两可的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变得更加容易。这个职业(程序员、分析师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行业诞生了。

l以晶体管为基本元件,每秒操作数十万次,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过程控制等。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959年美国IBM公司生产的IBM 7090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中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l以集成电路为基本元件,集成电路比晶体管、电阻等分立元件组成的电路要小得多,其可靠性和运行速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每秒可达几百万次。采用多种高级语言,有成熟的操作系统,主要用于企业管理、辅助设计和辅助系统。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l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性能更高、可靠性更强、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计算速度达到每秒上亿次。它采用各种先进语言,操作系统不断完善,主要应用于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和信息处理等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个人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桌面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笔记本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IBM小型计算机服务器

超级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012年6月18日,超级深圳生活网电脑红杉由IBM新开发。

连续运行测试达到每秒16324万亿次,峰值为每秒20132万亿次。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天河一号”的运行速度为每秒2570万亿次,峰值为每秒4700万亿次。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具有“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计算机,使其能像人一样听、说、想、写。

未来的计算机将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网络化、小型化、超大规模、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