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2022-11-09 17:26:46 来源:金风故事网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经典阅读)

图片来源:互联网

摄影史:广西大学出版社,2017

即使是最完美的再现,也总是缺少一件东西:一件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在其所在的位置上的独特出现——就是这种独特的存在,也只有这种独特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说到历史,我们会想到艺术作品要忍受物质的衰落和变迁,也会想到它的主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物质腐烂痕迹只能通过理化分析才能揭示,不可能适用于复制品;为了准确了解一件作品的转手过程,我们需要从作品创作的地方追溯整个传统。

原著的“此时此地”形成了所谓的作品真实性。为了确定一件青铜器是真品,有时需要借助化学分析来检查积累的铜锈;为了证明一份中世纪手稿的真实性,有时需要确定它是否真的源于15世纪的一部藏书。真实性的概念对于一个复制品(无论是否机械复制)来说毫无意义。与出自人手、原则上被认定为赝品的复制品相比,原作保留了完全的权威性;这完全不是机械复制品和它的原件之间的关系。原因有二:一方面,机械拷贝对原作的依赖性较小。比如,摄影可以突出原作中不为人眼所观察到的方面,而这些方面除非放在镜头前,从不同视角自由获取,否则将难以呈现;只有放大部分或者放慢速度,才能达到所有自然观点所忽略的真实程度。另一方面,机械技术可以把复制品送到原作可能永远达不到的地方。摄影和录音可以让作品更贴近观众或听众。大教堂可以离开它真实的地方,来到艺术爱好者的摄影工作室;歌迷可以坐在家里听音乐厅或露天合唱表演。机械复制创造的新条件虽然可以完整地保留艺术作品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却贬低了原作的“此时此地”。

除了艺术作品中的这种现象,其他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比如电影底片记录的风景,“此时此地”感受损;而艺术品的贬值却击中了要害,触及了任何自然事物都无法比拟的软肋:直冲其真实性而来。一个事物的真实性是指它所包含的和可能已经被传递的所有成分,从物质时间进程到它的历史见证。而且因为这个见证本身是基于它的时间历程,就复制品而言,第一点——时间——是人无法控制的,第二点——事物的历史见证——必然会被动摇。无疑,如此动摇的是事物的威信或权威。

我们可以用“气场”这个概念来总结这些不足: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作品被触动的是它的“气场”;这种转变过程是对症的,其意义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也许可以说,一般来说,复制技术使复制脱离了传统领域。这些技术通过对样本的多重量化,使得大量的现象取代了每个事件只有一个事件的现象。复制技术使复制品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视觉和听觉的对象,从而赋予复制品一种即时性。这两个过程对传承的现实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对传统有很大的影响,是当前的危机,是当前人类所经历的变革状态。这些过程与今天发生的群众运动密切相关。最有效的动力是电影。然而,即使我们以最积极的形式来考虑,我们确实是这样考虑的,如果我们忽视了电影的破坏性和宣泄性,即文化遗产中传统元素的消除,我们就无法把握电影的社会意义。这种现象在历史大片中尤为明显,1927年,阿贝尔·冈斯曾兴致勃勃地高呼:“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也会拍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神话,所有的宗教创始人和宗教本身都在以光的形象等待着他们的复活,英雄们正蜂拥到我们的门口进来。”这段话只是说他在无意识地邀请我们参加大清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