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和除以的区别(为什么要区分除和除以)除以和除以的区别(为什么要区分除以和除以)
数学是语言的艺术,讲究说、学、唱。
比如遇到数学题“8除以()等于4”,如果你自信地在括号里写2,标上×,你就知道自己真的是2了,因为正确答案是32!
除非题目是“8除以()等于4”,否则正确答案是2。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非常反人类的事情。“除”与“除”的区别只在于“易”字。他们看起来都像是骑过马没骑过马的同一个人,但又有谁认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却有着相反的性别。这样,4÷2只能读作4除以2,或2除以4。一旦发音为4除以2,它就表示2÷4。
也就是说,只要去掉代码,哦不,去掉“易”字,勾号前后的数字属性就会改变。这条极其尴尬的规定,为广大数学教师创造了学生的灵感。当他们心情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时候…
的确,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让无数学生失去了理智,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开始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并大声呼吁除法和除法要统一,不要在数学这样严谨的学科里玩这种“无聊的文字游戏”。
然而,这真的是文字游戏吗?或者说,师与师真的可以统一吗?
今天就让我们来分分合合这两个兄弟姐妹,看看为什么少一个院子就需要更多的丁丁。
事实上,甚至很多数学老师也没有完全理解这个问题。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问数学老师这个问题,她却告诉我:没有理由,数学就是这么规定的。
哎,有这样的老师,我这辈子没考上清华北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仔细想想,毕竟数学老师是数学老师,在语言艺术面前有点尴尬是有道理的。这个问题我应该问语文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其实犯了一个错误:当除法读作除法时,被除数和除数会互换,这不是数学规定的,而是语文规定的。
换句话说,4除以2的意思是2÷4其实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汉语语法规则,数学只是默默观察而已。因此,要找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语文老师开始。哦,不,请让语文老师来做。
Emmm……...说到这里,我不掐手指就能算出来,“主谓宾定补”的口头禅对你来说,就跟观音姐姐的紧箍咒一样可怕。一旦有人念出来,你会马上喊“天啊,我的脑疼”。
这也是一个反人类的知识点,但其实说白了,无非是给“主、谓、宾”三位主角一个“BUFF”,用“修、形、补”更好,没有它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简单的主谓宾短语“奥特曼打怪兽”在状语buff的加持下可以变成“奥特曼用砖头打怪兽”。
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状语“用板砖”移到句尾,说:奥特曼打怪兽,用板砖!至此,它不再是状语,而是补语。
“八除二”其实就是这个状语后置的语法结构——“八”相当于“怪兽”,是句子中的宾语;“With two”相当于“with bricks”,用作状语修饰谓语“除”,但此时后置为补语。所以用正常的语法结构来形容这句话,应该是“二除八”。
“除”的意思是数学中的“除”,本质上是一个动词。“二除八”的意思是8除2,此时的8是被除数,所以叫被除数。你不觉得这就像“用砖头打怪物”一样清楚,所以小怪物就是受害者吗?
也就是说,“八除二”其实是一个倒装句。就现代语言习惯而言,这种结构并不常用。
呃...当然山东人除外。
然而,在成语中,状语后置的结构非常普遍,如动之以情、达之以理、持之以恒、利诱以利...或者除以二。而且只要你喜欢,这些词前后都可以替换,可以说是感性、懂事、执着、放纵...或者除以二。
这就是为什么“8÷2”等于“8除以2”等于“2除以8”。可见,这种反人类的规则并不是数学界强行定义的,而是汉语语法规则造成的。既然这个规律在汉语中存在,那么汉语中的所有问题都必须遵循同一套规律,数学自然不能做改变。
虽然为了方便书写、计算和理解,我们引入了数学中的各种符号来代替文字,使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和语文是相互分离的。毕竟,符号只能通过视觉传达意义。无论符号多么简洁,都需要用汉语口头表达。
这意味着在表达语文和数学题目时使用同一套语法规则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数学中使用的语法和汉语不一样,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