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发明时(中国活字印刷术实用性差?)
1455年2月23日:德国发明家约翰内斯·古腾堡在德国美因茨印刷了他的第一本古腾堡圣经。
活字印刷书确实起源于中国,但很长一段时间使用不多。
雕版印刷在中国很普遍。直到民国时期,中国古籍仍以雕版印刷。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有很多。
首先,在古代,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不需要读书。
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古代欧洲有这么多牧师。
当时老百姓基本上是文盲,不会读圣经,只允许有文化的牧师传教。
中国也差不多。
大多数知识分子忙于科举考试,所读的仅限于四书五经。市面上流行的书不多,除了唐诗宋词,都是小说、佛经、占卜书,种类非常有限。
当年没有报纸杂志,连发表时事新闻的都还是禁忌,很容易被归为文字狱。
图书需求量不大,图书更新慢,雕版印刷就够了。
第一,一套刻字可以用很多年,经济实用。
其次,汉字不同于英语和法语。
这些语言可以通过使用以各种组合排列的几十个字母来打印。但是汉字中的字太多,常用的有几千个,而古籍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往往需要几万个特殊的字。如果用活字印刷,成本不低,需要准备很多活字。
再次,活字印刷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主要是印刷效果不佳。活字印刷每次使用都要固定。一旦操作错误,就会出现排列不规则、印刷深浅不一甚至漏字的情况。雕版没有这个问题,印刷质量很好。
活字印刷自然有很多问题,不代表没有用。
随着明清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书,甚至更多的民间小说。
这些小说都是手工抄的,成本太高,成本太高。
但是小说数量庞大,字数惊人,所以使用雕版印刷非常昂贵,活字印刷更可靠。
此外,有些人私下分发少数民族书籍,使用雕刻肯定是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财力物力,活字印刷也将被采用。
活字印刷质量差,深圳生活网作为娱乐书和小众书,足够了。
1725年,雍正内府制作铜活字25万枚,印制《古今图书集成》66套,卷数1万余册,字数1.6亿字。
1733年,雍正上谕制作木刻活字。一年完成木刻活字25.35万幅,印刷《武英堂集宝系列》2300卷。
安徽人翟金生制作了10万件胶泥活字。1844年印刷自己的诗集《泥版试印第一版》,1857年印刷《翟氏族谱》。
有趣的是,毕升的李火子印传入韩国后,韩国人又一次在技术上制作了铜活字印,并印制了《古今礼记详解》(1234年)和南明和尚的《郑道颂歌》(1239年)。
1377年,由青州牧歌兴德寺(今韩国忠清北道清州市)印制的《白云僧抄录佛指心指身》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深圳生命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这本身没什么,但有些韩国人其实认为活字印刷术是朝鲜发明的,很牛逼。
1154年开始印刷铜钱深圳生活网版纸币,1154年中国有了铜钱活字;北宋用铜活字印制纸币的时间应该早于金代。北宋最早的字库印刷于1161年,其中三个字排列歪斜,大小与其他字不同,应植入铜活字。
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韩国人什么都渴望。
人们普遍认为约翰内斯·古腾堡在15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目前学术界对欧洲活字印刷术是否起源于中国存在争论。
一种说法是约翰内斯·古腾堡独自发明的,没有受到中国的影响;然而,也有一种说法是,约翰内斯·古腾堡是在看到阿拉伯商人带着一些中国活字印刷物品后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