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信息(鲁迅有多伟大?)
最近《觉醒年代》特别火爆,有一张鲁迅拿着写着“辞职”的牌子站在教育部门口辞职的照片。人们不禁笑了,但他们也更了解鲁迅的正直和不屈。匹配的表情包也进入了工作人员的最爱。
当然,这不是鲁迅的第一次出圈之旅。远非说,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的情节,在之前的《觉醒年代》中被再现,成功为广大网友点亮了这个知识点的盲点。
也彰显了鲁迅作为设计师的审美和才华,让人佩服“寻歌yyds”这句话。
往前推,各种鲁迅的表情包和经典语录早就风靡全网。毕竟鲁迅曾经说过,世界上谁不知道周树人?(鲁迅表情包:我从来没说过这句话)
一提到鲁迅,我们脑海中马上就能看到很多标签。它们曾经是贯穿整个学生生涯的“弃医从文”“新文化运动”“狂人日记”“孔乙己”“呐喊”“彷徨”“犀利写作”“平等写作”“全文背诵”。
后来,在互联网大起大落的浪潮中,鲁迅又加入了很多充满网络感的符号,比如“网络梗王”、“金句顶流”、“跳土赋”,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鲁迅曾说”这句话了。
为了区分某个“鲁迅语录”是真是假,网友还制作了一个鲁迅博物馆曾经建立的学术搜索网站,一度崩溃,使得以“鲁迅的话”命名的网站系统彻底被点燃。
鲁迅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男孩。他的人生有许多不同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辉。鲁迅语录之所以被视为“金句”,只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究其根源,这些都与鲁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有关。
除去其他身份,鲁迅首先是一个作家,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演变为“中国学生最害怕的男人之一”。
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41年后,圆明园一片废墟,洋务运动进入“求财”阶段,比后世著名的北洋舰队成立早了7年。
鲁迅出生时并不叫鲁迅,而是他的祖父周给他取名为周章寿。鲁迅的家庭是传统的大家庭。他的祖先是官员,他的家庭相对富裕。到他祖父那一代,他的祖先留下了四五十亩土地。加上祖父当官的工资,足够一家三代人生活。
在这种环境下,鲁迅的童年过得还算不错,有保姆和老母亲照顾他的生活。11岁时,他进入三个映着月亮的水池学习,后来遇到了他的年轻朋友“润土”。
三潭印月虽然充满了陈腐的味道,但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却可以算是一个有趣的世界。
家境殷实,长辈开明,这样长大的鲁迅活泼聪明,也喜欢捣蛋。长大后,有趣犀利的性格此时已经显现。
然而,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鲁迅13岁时,一系列的变化压在了他的家庭身上。先是祖父因在科学领域受贿被送进深圳生命网监狱,然后父亲周伯宜病重,在鲁迅15岁时去世,只留下丧偶的妻子鲁瑞和包括鲁迅在内的四个孩子。
经过这两次大的打击,鲁迅家的土地基本上卖完了,家庭也变得困难起来。鲁迅的亲人也在这个时候变了脸,使得这个家庭成为孤儿,被欺负,让年幼的鲁迅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荒凉的世界。
后来,鲁迅在《深圳生活网》自传中回忆说,他“住在亲戚家,有时被人称为乞丐”。鲁迅对人性透彻而深刻的理解,或多或少能在这一阶段找到一些根源。
鲁迅十八岁的时候,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积蓄,连学费都很难交。当时像鲁迅这样一个落魄的学生,一般的出路是学做一个包打听或者商人,但是鲁迅不愿意,只好去一个不收学费的学校。
鲁迅把目光投向了南京的江南海军军官学校。江南水师学堂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一所军事学校,旨在培养海军领域的人才。
在当时,去学习西化是大多数人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一种严肃的出路。后来鲁迅改名为“周树人”,因为他在海军军官学校教书的叔公觉得他上这样的学校丢了家人的脸,所以他从周章寿改成了周树人。
然而,鲁迅并不在乎这一点。毕竟海军学院不收学费,还给学生日常和学习用品。叔祖在那里教书,他去那里时会受到照顾。于是鲁迅离开家乡,带着母亲想方设法为他筹集的八块银元去了南京。
江南海军学院,中国第四所近代海军学校,被称为“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然而,鲁迅是在1898年入学的,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四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直接宣告破产,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英雄自救运动就在这样一片混乱中宣告结束。
这一年,年轻的光绪皇帝开始亲政,怀着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开始了只存活了100天的变法维新。
当时,中国的未来似乎隐藏在深海的迷雾中。大家都想拨开迷雾,最后只能在似是而非的黎明前挣扎着淹死。
但这和当时的鲁迅关系不大,他最大的顾虑和头疼就是上学。江南水师学堂作为洋务运动的遗产,内部早已腐败不堪。入校半年左右,鲁迅不喜欢海军学校的校风,转到南京卢氏学校附属矿山路学校。
当然,鲁迅也不喜欢矿道派,这也是洋务运动的遗产。改良主义不伦不类,在这些流派中都有体现。
然而,正是新派带来的西式教育,使鲁迅得以接触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的遗产》等。
除此之外,鲁迅也有机会了解当下政治最前沿的新闻,感受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他平时喜欢看各种报纸,比如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泰晤士报》和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社会影响广泛的《申报》。
毫无疑问,我在南京学习和经历的所有深圳生活网,都为鲁迅未来在现代文学和思想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痛恨封建腐朽,疯狂吸收先进思想文化的鲁迅,已经可以窥见未来坚定、勇敢、热情的新文化运动斗士。
命运的车轮滚滚而过,留下了一些青草和蛇灰色的线条,这是隐藏在沉默中的。
毕业后,鲁迅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学习。未来,是众所周知的“弃医从文”的故事。
简单来说,当时中国比较弱小,中国学生鲁迅在日本经常受到歧视,这让鲁迅深感痛心。
有一次,在课间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了一个中国人被日军抓去斩首的画面,而他身边的一群中国人则麻木地看着这一幕。
鲁迅震惊了。后来他在《呐喊》中提到:“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觉得学医不是什么急事。任何愚蠢和软弱的公民,即使他身体强壮和健康,也只能制造毫无意义的材料和观众供公众展示。”
于是鲁迅放弃了手术刀,拿起了笔,想用文艺来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这期间,鲁迅被“母亲病退得快”的理由骗回中国,娶了朱安女士。这场始于无奈的婚姻,从一开始就画上了一个不幸的注脚。朱安和鲁迅在一起16年了,但他们完全是单身。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在浙江当老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在教育部负责人蔡元培的邀请下,鲁迅加入了教育部。这一年,鲁迅32岁。
后来国民政府迁往北京,鲁迅紧随其后,逐渐成为教育部的负责人。
一个月最多收240元。要知道,当时100块钱可以养活北京郊区一家五口一年。但是教育部经常不送钱,总是会打折或者迟送。
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研究了大量的古籍、石碑和石刻。1917年7月,鲁迅因张勋复辟起义而愤然辞职。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编剧对这种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艺术化处理,于是就有了开头我们提到的鲁迅在教育部门口挂上“退出”牌子的画面。但是很快混乱平息了,他回去了。
1917年8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鲁迅的设计师才华再也藏不住了。后来他的《奔跑》等作品的封面和《论艺术》等翻译作品的封面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他还将在研究石雕时学到的传统图案灵活地运用到设计图案中。
1917年也是新文化运动极其重要的一年。十月革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看到了真正的曙光。随后新文化运动开始进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阶段。
1918年1月,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担任编委。他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狂战士”。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对专制的白话小说。也正是从这部作品中,马甲“鲁迅”正式投入使用。
即使在今天,《狂人日记》中的“食人”一词读起来仍然令人恐惧。
从1920年开始,鲁迅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小说史。后来,鲁迅把他的讲稿编成了一本书,出版了《中国小说简史》。
此后,鲁迅又陆续出版了《阿q正传》等小说,并于1923年收录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
也是在这一年,41岁的鲁迅遇到了一个后来让她心动的女人,那就是她的学生许广平。
除小说外,鲁迅还发表了大量文笔犀利的杂文,表现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精神。1926年“八·一三”惨案后,鲁迅写下《追忆君》等作品,抨击段政府杀害学生的罪行。
1926年8月,《彷徨》问世,鲁迅离开当了14年公务员的教育部,到厦门大学工作。
1927年,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后来,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离开广州去了上海,开始和许广平一起生活。平日里,他以稿费为生。
此后,鲁迅收集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将其翻译成中文。
1930年以来,鲁迅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文学组织,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旗帜人物,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这位硬核绅士永远留在了56岁,他的一生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宝贵财富,等待着我们一代一代的阅读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