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化)

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化)

2023-01-19 15:57:02 来源:金风故事网

文章目录[隐藏]

  •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是什么样的?
  • 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 _ _ _ _模型
  •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化:①道尔顿固体球原子模型;②卢瑟福行星运行原子模型;③唐慕孙葡萄干面包型
  • 说说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 卢瑟福建立了什么样的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最早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模型,他提出这个模型纯粹基于想象.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名为\"原子\"的小颗粒组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态,如我们被冻伤时就是锐利的冷原子作用在我们皮肤上的结果.但同时期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都不赞成他,他们推崇的是\"元素说\"

  即世间万物都是由气、火、水、土四种元素构成的而且物质是可以无限再分割的。德莫克利特因此受到迫害,为了坚持原子说,不被假象所迷惑,他挖掉了自己的双眼。“元素说”占统治地位长达十余个世纪,

  直到1803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提出,人们才开始再次重视到“原子“这一微小而神秘的颗粒。道尔顿提出原子模型虽然多半处于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他在喝茶时发现,

  茶香可以自由飘散到整个屋子,于是很自然地可以联想到,茶香中其实含有无数的茶分子,这样才可能飘散。于是他提出的原子模型如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

  不可再分,内部没有任何结构,就像一个小球一样。到了1904年,汤姆生做了加热金属丝的实验,他发现金属丝经加热后释放出带负电的小颗粒,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

  这种带电的小颗粒不可能是原子,因为按照道尔顿的模型,原子是不带电的。但这种粒子又显然来自金属原子,这说明应该存在一种更小的粒子,汤姆生将其命名为电子。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是:原子由带正电荷的主体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电子像镶嵌在蛋糕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

  这个模型中电子与正电荷的分布是处于想象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但是,1911年,卢瑟夫用一个放射源发射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一穿而过,少量α粒子发生偏转,个别α粒子甚至反向“弹”回。

  这与汤姆生的模型矛盾:因为如果原子内正电荷是均匀分布的,那么α粒子受的库仑力应该是均衡的,不会出现偏转和弹回。这说明原子内部一定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几乎占原子全部质量的体积很小的核。卢瑟夫的原子模型是: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绝大多数质量和全部的正电荷,电子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转动。

  1913年,玻尔对卢瑟夫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按一定轨道排列,就像太阳系中行星的轨道一样。这个模型和我们在初中化学课上学的原子模型基本相同。我们也可以揣测这个模型是怎样得出的: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每种原子似乎总是得到(或失去)一定数量的电子,

  而这些电子数量比原子本身具有的电子数量少得多,这说明原子外的电子似乎是分层排列的,反应时最先失去的是最外层的电子(具体证明电子分层排列的实验我不太清楚)。随着量子力学的提出,原有的原子结构也开始受到挑战。当人们通过理论推导和电子衍射实验后开始认识到,

  电子和光子一样,既是波又是粒子。而且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不可能同时知道电子的位置和速度,电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并无确定的圆周轨道可循。电子在原子核外好象是一层云雾,

  既“电子云”,电子云“浓”的地方说明电子在此处出现的概率大,反之则说明电子出现的概率小。这就是1935年提出的电子云模型。至此,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何制作一个原子,

分子结构模型

。用泡沫塑料,按比例做。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是什么样的?

。答: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又称“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阳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

  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个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带负电的电子像绕着太阳转的行星。在这个“太阳系”,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相互作用袱丹递柑郛纺店尸锭建力。他解释说,

  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而且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这个很小的核心上。当α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心射来时,就有可能被反弹回去。这就圆满地解释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

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 _ _ _ _模型

。根据课本中有关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可知,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故答案为:核式结构.。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化:①道尔顿固体球原子模型;②卢瑟福行星运行原子模型;③唐慕孙葡萄干面包型

。①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②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③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④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⑤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故选A.。

  

说说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 ( 1803 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 ( 1904 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

  卢瑟福原子模型 ( 1911 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玻尔原子模型 ( 1913 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 1927 年—— 1935 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卢瑟福建立了什么样的原子结构模型

  卢瑟福带领他的学生做了α粒子散射试验 验证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建立了原子核式模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