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云人物 >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2023-01-25 19:05:39 来源:金风故事网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1.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奇民族,过着“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此被称为“草原骄傲”。每年7、8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心动魄的赛马、摔跤、令人钦佩的射箭、竞技象棋和引人入胜的歌舞,展现了草原民族的独特风貌。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回族是回族的简称。13世纪,大量穆斯林从中亚迁徙到中国,与当地汉、维、蒙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通过通婚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又称肉节)也被称为大斋节。在伊斯兰历中,斋月每年从九月开始。所有12岁以上的回族男性和9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该禁食。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节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苗族有着悠久的音乐和舞蹈历史,其采花、刺绣、织锦、蜡染、珠宝制作等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许多节日,但不同地区的名称和方式不同,传统节日是苗族年中最隆重的。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4.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史书中就有戴的记载。1949年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取名为“戴”。傣族人自称“戴旭”“戴亚”。傣族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每年傣族日历的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大的节日,在傣语中被称为“桑坎比麦”。到时候会拜佛,还会举行大宴会招待僧人和亲友,互相泼水祝贺。现在,因为泼水是傣族年节的主要内容,这项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5.傈僳族在唐代被称为“苏俪”。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迁徙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1985年6月11日,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节日:主要节日有阔季(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沐浴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棒节”都令人兴奋。据说它的设立是为了让傈僳族有“敢爬山,敢在火海中冒险”的精神。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6.藏语是汉语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被称为“博”,住在这里的藏民称自己为“波巴”。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美丽而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的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人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日子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会、佛浴节等。最大的传统藏族民间节日是藏历年,每年藏历正月初一。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7.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岭南的土著民族。自称有“卜庄”、“卜图”、“卜弄”、“卜雅仪”等二十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彝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册”。壮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也有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元鬼节、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尝新、冬至、牛魂、送厨子等等。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8.cho xin z韩国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的聚居区。朝鲜民族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韩国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隆重庆祝。这五个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和秋夕。朝鲜民族有着尊重老人的悠久传统。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年),每年的九月九日都被定为老年人的安慰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9.高山族是台湾省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十多个民族。“高山族”这个名字是1945年* *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各民族的总称。高山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被誉为“森林宝库”。高山族有很多节日。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收节”,又称“丰收节”、“丰收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大的节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0.纳西族(n x z)以前在黄河、青海湟水流域游牧的纳西族,向南迁徙到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分为包括纳西族在内的不同民族。“那”代表伟大或高贵,“Xi”代表人类。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神灵主宰的。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颛善节”祭祀狮子山,是人们祭拜自然实体的公祭庆典。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1.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唐代称之为“蒲子满”,元明清称之为“蒲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的意愿,他们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许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有:元旦、祭祀村神、洗牛洗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3天。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2.阿昌族阿昌族主要生活在云南,是中国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因居住地不同,有自称“蒙扎”、“蒙扎禅”、“杜阿萨”、“汉萨”等名称。解放后,他们被统称为阿昌族。会稽是阿昌族的传统聚会,每年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惠杰原本是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入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除了宗教节日,还有许多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卧螺节、浇花节、春节等。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3.怒族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奴”、“阿龙”。它混合了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和纳西族。怒族的传统节日有元旦、花节、谷神节、山林节,其中新年的节日气氛最浓,隆重而朴素。仙女节是云南公山地区怒族的传统民俗节日。当地的花节,也被称为花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4.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是一个自称的民族,意思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足迹和炊烟,其聚落为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素有“北极村”之称。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办一些文体活动,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了春节等与周边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外,鄂温克族还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米阔琴”节。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5.鄂伦春族(ln chn z)“鄂伦春族”是一个自称的民族,它的含义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释,一种是“住在山上的人”,另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清朝以前,人们一般称鄂伦春族为“索伦部”、“打部”或“鹿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在这一天,鄂伦春族会点燃篝火,唱歌跳舞,庆祝他们的民族节日。还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族的祖先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非常接近篝火。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6.赫哲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有“黑金”、“黑珍”、“赫珍”、“齐楞”、“赫哲”等不同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氏族被命名为赫哲族,意思是生活在“东方”和“河流下游”的人。河灯节是赫哲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会放河灯,祭祀河神,为的是祈福保佑百姓平安和捕鱼丰收。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7.门巴(mn b z)根据西藏的历史记载,门巴的祖先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生活在西藏的梅多格县、林芝县和错那县。“门巴”是指住在门角落里的人。门巴族遵循藏历,他们的节日与藏族相同。在节日期间,我们应该杀牛宰羊,购买丰富的食物和酒,招待客人。根据传说,藏传佛教的佛陀释迦牟尼的生卒年是藏历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的所有寺庙都背诵经文、祈祷并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8.碧z白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四川省凉山州。白族人自称“白火”、“白泥”、“白子”等,在汉语中是“白”的意思。1956年,根据当地人民的意愿,正式命名为白。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现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还有“火把节”(也叫星节)等民族节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19.由于信奉伊斯兰教和习俗,宝安又被称为“宝安会”。1950年,根据当地人民的意愿,它被命名为宝安。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宝安人普遍使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已经生产了100多年,尤其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宝安人的节日和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一样,比如开斋节、宰牲节、圣祭日等。家家户户都需要煎饺、油饺、蜜圈、油香。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0.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族被称为“中家”、“水浒”、“彝族”、“土边”、“地方”、“饶家”。1953年,贵州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使用布依族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传统节日还有“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牛王节”等。最庄严的节日是农历的“六月六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1.深圳生活网(d . w . r . z)的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语意为“先锋”。民族是契丹。17世纪中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这个民族打响了武装抵抗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人称春节为“阿尼”,也把春节作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正月十六是“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互相抹黑对方的脸,认为抹黑越深,新年就越吉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2.德昂(d ng z)(奔龙)德昂的原名是奔龙。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族。“崩龙”就是他说的。德昂族三分之二以上的支系都自称“德昂族”,意思是“摇滚”。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生活在怒江西岸。德昂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主要有泼水节、闭关节、开斋节、烧白柴等,大多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祀宗祠、村神、土地神、龙、姑娘的习俗,其中龙节最有意思。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3.东乡族(dng xi深圳生活网ng z)东乡族是14世纪下半叶生活在东乡族中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中回族和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生活在甘肃省,一半以上生活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乡节又称“德尔日”,是东乡族的传统民俗节日。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九月是伊斯兰教历中每年的斋戒月。本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以新月为准,禁食期满后的第二天为假期。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也是一个宗教节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4.侗族: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洛岳。魏晋以后,这些部落一般称为“辽”,侗族是“辽”的一部分。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日期,节日饮食往往与宴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婚庆节、过桥节、牛节、吃新年节、烟花节等。侗族人喜欢斗牛,每个村子都有“水牛王”参加比赛。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5.独龙族独龙族曾被称为“彝族”和“曲族”。解放后,根据民族的意愿,改名为独龙族。现在主要生活在公山独龙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在提倡种粮的习俗。过去独龙族的宗教信仰还处于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的原始阶段,甚至唯一的元旦(独龙族语言:Kaquewa)都与宗教有关。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某一天(时间因地而异)都会举行Kaquewa,节日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准备的食物数量。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6.俄罗斯人是18世纪后从沙俄逐渐南迁到新疆等中国地方的少数民族。在新疆封建军阀盛统治时期,他被称为“归化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俄语。主要分布在新疆,少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俄罗斯族基本相同。他们信仰东正教,俄罗斯民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复活节”。节前一周,我不吃肉,只吃素食。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7.哈尼族(h . n . z)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彝族、拉祜族起源于古羌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有很多哈尼族人自称自己。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奉多神教,崇拜祖先。传统节日有“年初扎赉节”(十月)和“吃扎扎节”(五月节)。还有火把节,还有“栽秧节”(也叫“黄米节”)“品新节”。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8.哈萨克语哈萨克语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天山北部的乌孙是哈萨克族的祖先。这些向东迁移的牧民被命名为“哈萨克族”,意思是“寻求庇护者”或“逃兵”。哈萨克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阿克塞、甘肃、青海。哈萨克人过去信仰萨满教,但他们在公元11世纪左右皈依了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是宰牲节、肉节和“那乌热子”节。哈萨克人好客真诚。扔掉“包尔沙克”和糖,迎接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29.基诺族(基努Z)基诺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乡及其周边地区。基诺族人称自己为“基诺族”,汉语翻译为“有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主,具体时间由各村确定,但大多在农历腊月期间举行。每年农历九月,基诺族都会庆祝一年一度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之为“好运早”。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0.京族(jng z)京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城自治县江平乡的舒威、吴头、山新三个小岛上,被称为“京族三岛”。历史上京族自称“京”、“岳”或“安南”。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歌唱节。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宋节)。哈托演唱在哈托举行,哈托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1.景颇族景颇族是由唐代“浔川”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现代文学被称为“小山”,主要集中在德宏自治州的山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成立于1953年7月24日,1956年改为自治州。木瑙纵歌(Munao Zongge)是景颇族驱邪扬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持续2-3天。根据景颇族的传说,是天上的太阳聚集了地上万物的大型歌舞活动,从犀牛传到人间,后来成为景颇族最大的节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2.柯尔克孜族(k . r . k . z)“柯尔克孜族”是一个自称的民族,其含义可以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区牧民”或“草原人”等。大部分柯尔克孜人生活在南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诺洛兹节。根据柯尔克孜族历法,每个新月出现一个月,每十二个月就是一年。每年的正月都会庆祝诺沃兹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3.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祜”是老虎的意思,“胡”是烤肉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为“猎虎人”。胡人的传统节日有拉祜族年,也有扩塔节(春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年味节。拉祜族年是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少都要用葫芦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大丰收。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4.黎族(l z)黎族居住在海南岛的通石镇等地。据研究,黎族是从古代百越民族之一发展而来的。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先民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人称自己为“孝”、“歧”、“美孚”。黎族地名的使用始于晚唐,至今仍在使用。黎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和“三月三”。黎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基本相同。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黎族特有的节日,起源于黎族先民繁衍后代的传说。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5.珞巴族(lu b z)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是藏族人的称呼,意思是南方人。解放前,家庭奴役仍然存在。1965年8月,它被正式承认为一个单一的国家。生活在梅多格和米林地区的珞巴族人都遵循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人没有太大区别。锡盟的珞巴族人称元旦为“跳更古日”。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宗族* *”的古老习俗。在早期印度占领的地区也有很多珞巴族同胞。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6.满语(mn z)满语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漠河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为女真。1911年后,满族改名为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对二、端午节和中秋节。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通常在节日期间举行。金像奖是满族“举国欢庆”的日子。1989年10月,每年的12月3日被正式定为“金奖日”。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7.毛南族(mo nn z)毛南族主要生活在广西环江县的上、中、下山区,毛南族是灵溪的土著民族。唐朝以前的戴、宋、元、明是他们的祖先。据史料记载,毛南族称“毛坦”、“毛南族”,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今天的毛南族。毛南族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须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唱活动。毛南族最大的民间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的庙会上,清明节的“赶祖会”和元宵节的“飞禽”也是他们独特的纪念活动。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8.仫佬族(m lo z)仫佬族,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仫佬族”一词的意思是“母亲”。仫佬族主要生活在广西罗城等县,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书面语言。大多数人说汉语和壮语,使用汉语。仫佬族过去信仰许多神,有许多节日。除了十月和十一月,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度的“樊沂”节,又称“欢乐节”,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以食为天”的主要目的是向祖先许愿,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39.普米族(p . m . z)普米族的民族起源属于中国西北古代游牧民族羌族的一支,“普米族”的意思是白色。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在过去,普米族崇拜许多神,崇拜祖先,大多数节日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比如过年(春节)、清明、长夏、端午、火把节、品味新春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三年举行一次小世界神灵大祭祀活动,由全国或全村共同举行。

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全)

40.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西部的毛文。羌人自称“尔玛依娜”,意思是“当地人”。早在3000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中国的西北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有珍稀的熊猫、飞狐、金丝猴。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的元旦。年夜饭也叫“丰收酒”。大年初一,全村人都去了“神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